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促进中心

Center for Education,Teaching Research and Teacher Training Promotion

首页 > 教学质量评价

线上教学优秀案例(九)—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张红医

2022-05-03

张红医,中共党员,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教师。《分析化学》河北省精品课原创负责人。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指导思想引领下,针对学科特点和分析化学的教学痛点问题,提出了“强模型化、融信息化、去公式化、增可视化”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践行和推广这种教学改革思想。曾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部属院校赛道,正高组)、河北省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正高组)及教学活动创新奖和教学学术创新奖。

                           


20223月学校采取闭环管理以来,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像以往那样师生在同一个教室空间内进行了,这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采取了如下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更新教学内容

在师生空间分离的情况下,什么最能将学生的心留在课堂呢?我认为就是教学内容。所选用的教材是2020年新版的北京大学编写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内容基本由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分析化学基本理论解决分析化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展示分析化学基本规律的途径等四个方面构成。其中①和②具有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这部分内容完完整整地传递给学生。而③和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更新,为此我按照“强模型化、融信息化、去公式化、增可视化”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思路,重构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摈弃了对那些单调乏味公式的记忆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立足于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这些底层逻辑之上,经过严格理论推演,进而得到一个个针对分析化学问题的模型,达到了强模型化的要求;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选择了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方便地以可视化的图形和数字化的结果呈现出来,通过信息化渠道,达到了可视化的目标。这些新颖的完全有别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上课下的学习参与度显著增强。

二、  创设学习微环境

让学生动起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建设应该是老师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之一。

学习共同体建设理念先行。开学之初就在课上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本忠院士在聚集诱导发光(AIE)领域的重大贡献,以及他在Chemical Reviews发表论文的题目“Together we shine, United we soar”(翻译为:团结才闪亮,团结飞更高!)。通过介绍AIE现象和原理不仅增强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而且从化学角度“阐释”了建立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如图1)。在师生教与学存在空间分隔的情况下,我除了课上的随堂练习、问卷、直播等活动而外,并在课后在学习通的讨论区开展有效讨论。闭环管理以来线上授课师生共同发起了247个讨论问题,其中我发表讨论话题16个,回复57帖;学生最多个人发帖18次,个人总讨论量最多达56次(如图2)。这些师生共建的讨论资源大大弱化了因教与学空间分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化学“阐释”

2 学习通讨论区的踊跃讨论

 

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至上。在转专业分流前,我的授课班级共有60名同学,指派该班班干部和团支部为本课程的学习组长,构建了9个学习小组(如图3)。各组内成员尽量避免均是同一宿舍的,避免学习成绩好的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扎堆,避免都是男生或都是女生,尽量使各类学生尽量均匀分布。安排小组共同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结果互评等工作。图4- 6为部分小组课后在教室、食堂和花园进行热烈讨论的场景,以及各组讨论研习分析化学问题的经验分享。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还专门安排了高年级学生跟他们进行交流,起到了朋辈老师的作用。这种积极研讨大大补偿了线上授课的不足,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体味到由互帮互学而产生的“温度”,学习从此不再孤单。

3 分析化学课程学习小组

 

 

                图4 各学习小组课下进行分析化学讨论的场景

5 各学习小组课下进行分析化学讨论的场景

 

 

6 各学习小组课下分析化学习题讲解视频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