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教研动态
教研通讯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举办河北大学2020年度第一期
关于组织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参加
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名师面对
关于开展河北大学2020年度教学沙
2019-2020学年春学期校院两
关于“河北大学教师发展”微信公众号
关于开展“线上教学沙龙”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9-2020学年春学
 
教研动态  
    【教研动态】总第136期
    添加时间 2020/3/17 22:05:20  浏览次数 2106 次

    教改教研动态

        主办: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 总第136 2020年第1

     编辑:梁燕莹     审校:梅玉明 马宁华     2020317日编发


    本期要目:

    1.天津大学摸索“云教育”常态化

    2.兰州大学变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  扎根西部着力解决重大难题

    3.华南理工推进“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改革

    4.青岛理工大学“点线面”三维联动发力稳就业

    5.华南师范大学做好引人育人工作  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6.西安邮电大学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7.河南理工大学:四朵“云”保障停课不停学

    8.广东财经大学:本科教学“C出彩

    9.淮北师范大学“云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0.信阳师范学院: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


    天津大学摸索“云教育”常态化

    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授课,如何在手机端和网页端发挥其强大的全周期教学数据导出与分析功能,如何设计以OBE教学理念为核心的课程……对很多第一次走上云端的教师来说,短期内完全适应在线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发弹幕、投稿、生成词云……传统的课程理念遇到新的教学生态,需要什么样的转换思路?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协作降低知识传授的壁垒?

    疫情防控期间,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天津大学积极探索“云上课堂”的落地方式,学校组织骨干力量为教师“开小灶”,寻求“云上课”的最佳打开方式。半个月下来,累计共有380门本科课程、40964人次本科生、597人次教师实现了线上的。天津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在线教育常态化的教学路径。

    课前培训缓解教师“云端压力”

    对于第一次把课程完全搬到“云端”,很多教师都感到了压力。

    “教材、主课、实验,早都已经‘搬’到网上了。”理学院的马骁飞副教授作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无机化学”的课程负责人,从2016年开始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对云端授课早已驾轻就熟。但完全的线上课堂依然给他带来压力。

    “完全的线上教学,师生互动反馈有‘延时’。”马骁飞说,以前的线下分组讨论和报告完全搬到网上是不现实的。经过开课前一周的测试,马骁飞采用了“改良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发布线上学习资源,将以前的线下重难点串讲变为录制好的视频连同PPT一起分享给学生,并在讨论区发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天津大学,像马骁飞一样,上千名教师在新学期第一周准时开课。面对疫情为教学工作带来的考验,学校根据“依教学日历、教学不延期”的要求,为达到“教学体系不松、标准不降、质量不软”的目标,多措并举,统筹规划、精心部署了一系列工作。

    方案先行,指导、督导齐推进。春节前后,学校即提前谋划,着手制定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和各类应对预案。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校院两级在线教学专家组、在线教学技术保障组、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专家组。

    全面开展教学培训,精细化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开课前,学校全面开展教学培训,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课程,包括经典必修课、进阶选修课、高阶实训课和心理疏导相关课程以及高频关注问题的问答,精细化提升教师在线教学技能。

    压实教师责任应对教学“非常态”

    为了提升教学实效,该校启动教育教学工作日报制,严格把控教育教学质量。疫情期间,每日汇总在线教学运行数据,统计开课门次数、平台使用情况、授课方式情况等。与此同时,开学第一周每天面向全体学生对在线教学情况进行意见采集,形成《学生意见反馈统计分析报告》。综合分析教学运行、师生意见反馈等,研判教学工作形势,动态调整工作方案。

    教育学院的王梅副教授近年来一直注重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征,作为线上教学校级专家组成员,在前期培训中,王梅通过发布课件、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培训。仅围绕雨课堂学生端、教师端的使用,就制作课件6个,共计232页。

    同时,学校密切关注学情动态和学生实际需求,多部门协同发布《致天津大学全体同学的一封信》,号召学生始终坚守家国情怀、保持自信自强、主动转变学习理念、务必保持学习耐心、主动密切联系老师、持续进行意见反馈、协同做好课程评价。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信息化手段掌控实时教学状态,通过学生出勤率、预习完成度和师生互动等指标,充分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并通过官方微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课程群组等多渠道宣传,保障教学信息畅通。

    任课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专家、校院教学管理人员、平台技术人员全天在线,协助师生处理各种问题;各大平台为授课教师,提供了专门的技术支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较为平稳地进入了春季新学期。

    “完备的校院两级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维度、全过程的督导和评价,全面跟进在线教学工作动态……”在副校长巩金龙看来,千余门课程、万余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且争取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教研结合探讨在线教育的常态化思路

    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

    学校在线上教学第一周,针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以每日调研问卷形式广泛开展本科学生意见调查,并建立起“当天汇总、当天反馈”的即时反馈机制,将学生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教学单位,并跟进各教学单位针对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形成持续改进的完整闭环。

    与此同时,对标“金课”标准,学校正在研究制定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意见,明确课程质量、标准和管理等方面要求。“课程管理平台+直播平台,实行留痕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可控。

    事实上,对在线教学实践的多维度、全过程督导评价工作已经开始;多角度挖掘、收集、整理在线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学案例,挖掘在一线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有效模式也正在进行,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力求推动在线教学成果的固化和优秀课程的培育。

    而针对目前国内各慕课平台研究生在线课程较少的情况,此次线上教学也发布了优质研究生课程资源的征集令,同时利用近年来积累的大量优质研究生课程资源,依托校内E-learning平台,建设研究生在线课程平台。

    “我们应该借此来引导教师更多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变革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线上教学校级专家组组长蔡怀宇教授表示,如果趁着这次疫情的非常之举补齐现在高校教师对于智慧课堂应用较少这个短板,使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于今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大有益处的。

    而在王梅看来,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平台的使用仅仅是教学顺利开展的第一步,如何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发挥智慧教学工具的优势,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重任。从这个角度来讲,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

    “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对推动新工科建设必将带来影响。”教务处副处长原续波表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大幅提高。线上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当下新工科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王建荣则表示,此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是对全体教师的一次考验。单一的学习模式被打破,取代的将是无处不在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教育模式的革新,必然带动学校对于教学的重新规划和梳理,这对未来学校新工科建设也将带来新的启发。

    对此,校长金东寒认为,线上教学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成果为导向,至于过程与方式可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搞“一刀切”,由教师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远程方式开展教学,如利用已有精品课程、“录播”、“在线直播”、提供课件做好答疑等等,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39


    兰州大学变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 扎根西部着力解决重大难题

    兰州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紧盯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地方需求,着眼西部地区特有地貌特征、脆弱生态环境和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化地域比较劣势为自然禀赋比较优势,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解决重大科研难题,在坚守西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健全体制机制,激发科研活力。加强整体设计,制定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实体性及非实体性科研机构管理、创新团队和平台整体评价、教师分类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学校统筹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向学院下放权力,激发基层科研组织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强化平台建设,紧跟科学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面向区域发展,谋划培育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重大科研平台。成立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祁连山研究院、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究机构,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运行管理机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优化科研团队建设,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落实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完善优化团队人员聘任、经费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制度,形成协同攻关的良好学术氛围;鼓励科研团队与新型教学组织融合,推动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水平。

    深化学科创新,推进交叉融合。坚持“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学科发展思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利用西部特殊生态环境、丝路文明、多民族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以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一流学科为基础,组建涵盖地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民族学、敦煌学等7个特色优势学科群,形成学科发展集团军。按照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思路,对不同发展基础和前景学科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动态调整与整合,对学科评估后30%的学科提出黄色预警,对连续两个评估期均为后30%的学科进行动态调整。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能源化学工程、人工智能5个新工科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体,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两翼,推进新医科发展;在草地退化治理、草地农业发展方向集中攻坚,发展和提升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充实新农科建设;围绕民族和宗教关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凝练建设新学科。推进学部制改革,整合学科资源,优化一学科多学院建设和一学院多学科建设;设立医学部,发挥学部统筹协同作用,搭建医学学科交叉平台,促进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着眼国家需求,攻坚关键技术。根据西部生态环境、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等因素,重点建设甘南草原、庆阳草地农业等综合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推进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研究网络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数据服务共享平台,支撑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西部高山高原地区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区人地关系研究,创造性提出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理论;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承担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人类活动与生存安全、高原生长与演化等3大任务;参与国家子午工程建设,建立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填补我国气候监测网在黄土高原建立综合观测站空白。提出“藏粮于草”“粮改饲”系统模式,推动我国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新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兰箭”、“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紫花苜蓿新草种,治理退化草地360万公顷、退化湿地46万公顷、次生裸地2.8万公顷,建设人工草地1500公顷。研发出风沙灾害治理新技术,提出较传统格状沙障节约成本70%斑马线形式铺设方法,推进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

    加强协同合作,服务区域发展。主动服务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深度参与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助力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和绿色崛起,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甘肃如何融入‘一带一路’”研究,为甘肃省14个市(州)、55个县(区)开展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调研和规划编制。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合作,成立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举办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兰州自主创新高峰论坛;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注册企业8家、入驻项目团队12个,完成研发和技术转移项目16项;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签订招商合同49项,获得投资106亿元。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首次提出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耦合模式理论,新型耐低温水压式沼气池发明专利技术在贫困地区广泛应用,并被推广到30余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甘肃省贫困县摘帽退出第三方评估任务等工作。

    信息来源:教育部 2020310


    华南理工推进“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华南理工大学历来重视课程思政工作,20183月起实施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领道计划、通识课程闻道计划、专业课程同道计划、实践研习悟道计划,华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在各类课堂上的获得感显著提高。

     “互联网+”打造特色课堂

    思政课程“领道”计划和通识课程“闻道”计划自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程“粤美中国”系列课堂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采用系列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将课程融合成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粤美中国”系列。先后邀请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曾志敏主讲“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与发展”,华工老校长刘焕彬主讲“等闲莫负好光阴——谈谈人生价值”,广东决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兆晴、新零售研究员张高尚主讲“新产业革命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新零售下品牌IP打造,前外交官王书平大使主讲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专题讲座。

    “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也很多,除了课本内容,还有小组合作等实践内容,加深了我们对这门课的理解”,“老师上课风趣幽默,结合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讲课,使得各种复杂的原理变得简单易懂”,“老师的教学不拘于书本内容,利用课外收集的大量相关内容从侧面使我们加深对课程的印象”……

    外国语学院教师周娉娣开设的“庄子寓言及其智慧”通识课,是课程团队继打造“英美音乐与文化”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全英通识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团队联合庄子研究专家,以简单的英语和由数百张国画制作而成的动画视频,深入浅出地描述庄子的寓言故事,展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瑰丽清奇的文哲巨著《庄子》一书。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田英姿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植物三十六计”新生研讨课,该课程分为四个部分:植物与人类、植物与环境、植物生存策略、尊重植物与敬畏自然。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启迪心灵、尊重生命,尊重植物资源,尊重纸文化,为新生建立一个创新性的学习平台。

    2019年111日,田英姿教授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品分享会,分享会上展示了学生亲手采集、精心制作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积极风貌。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一带一路”“新工科”“智能制造”……华工在各类专业课程当中穿插讲授课程思政内容,提升人文情怀和价值引领。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宪民教授在面向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机械工程课程第一讲中,介绍了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概况,通过制造业方面的美国历史教训、日本成功经验、瑞士精密制造启示、中华民族崛起感悟等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展示了机械工程学科在制造业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共鸣,深化了学生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认知。

    在授课过程中,张宪民教授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发布的先进制造产业相关规划,勉励学生刻苦学习,打好基础,将自身专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制造强国的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

    土木与交通学院专业课教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中,以“我们都是追梦人”思政内容开篇,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如宿文姬副教授讲授的“工程地质”课程,邀请广州国际校区华南岩土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牛富俊教授共同授课。

    牛富俊教授讲解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给土木工程尤其是岩土工程学子带来的机遇,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把握大好机遇,为祖国繁荣昌盛和国家建筑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软件学院黄敏副教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给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命门”,目前我国部分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还依赖进口,给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带来一定的风险,并和学生分享了著名信息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在“中国经济大讲堂”中题为“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如何突破”的演讲视频。

    通过黄敏副教授的授课以及观看倪院士演讲视频,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建设网络强国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克服思想上的障碍,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同时高度重视风险,通过多维度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做到风险自主可控。

    落地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走近重大工程,感悟祖国强大。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大桥建设的参与者,贡献了诸多“华工智慧”,为了感受这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土木与交通学院结合实习课程安排,组织院内近百名学生赶赴珠海,以脚步丈量、以实践感悟这座奇迹之桥。

    师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之行非常具有爱国教育意义,大桥折射出祖国的强大,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参观大桥激发了师生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坚定了他们为国家复兴而奉献的理想信念。

    走进知名企业,对接行业发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本科毕业生整建制进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网易等知名企业开展毕业实习。

    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无差别实习,并获得企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整个实习过程既原汁原味又真刀真枪,真正把实践环节落到了实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查漏补缺”。

    学院党委还在实习团队中建立了学生临时党支部,通过临时党支部凝聚起实习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实习实践全过程,提升了党建的成效,又可以及时发现各种问题苗头,保证实习成效。通过开展整建制实习,学生对知名企业有了系统的了解和体验,实习过程回归了学生对企业、对行业和对社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选择和发展选择。

    贴近社会现实,强化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为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华工重新编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了全新教学内容,除将“红色基地”探访之旅设为必修内容外,还设计“爱洒羊城”志愿服务、“我爱我工”校园文化建设等志愿服务模块。仅2019年初至今,华工就为广州地铁输送志愿者约1600人次,累计志愿时数超过20000小时,体现了华工学子的社会担当。

    实施“明道育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华工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华工将启动实施“思政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以及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工作(华式至少试点一个学院,每个学院至少试点一个专业,每个专业至少试点一门课程,专业的每门课程至少试点一个课堂),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华工教育教学全过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316


    青岛理工大学“点线面”三维联动发力稳就业

    面对疫情这场“大考”,青岛理工大学全体就业工作人员敢于“碰真动硬”,念好“稳、快、精、细”四字真经,“点线面”三维联动发力,做好毕业生“娘家人”,用“量体裁衣”式的暖心引导、“量身定制”式的精准帮扶和简便快捷的线上服务,密织特殊时期毕业生就业服务“防护网”,确保将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细。121日以来,完成在线就业家访7735人次,推送各类就业指导课5次,在线提供了879家单位的6243个工作岗位,成功促成109名同学线上签约,研发定制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已于222日正式启用。

     “稳”字当先,制定时间轴,谋定而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严格按照上级防控要求,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制定《青岛理工大学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科学部署疫情期间的就业工作。通过发布《致全体毕业生一封信》和《致用人单位一封信》,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传递就业工作正能量。确立了实现定制精准指导“稳”心,拓宽求职渠道“宽”心,开通线上办理“放”心,致力解决问题“暖”心的“四心”工作目标。

     “快”速行动,找准切入点,靶向施策。疫情突如其来,吹响就业战“疫”集结号,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落实。就业指导中心迅速行动,传达部署特殊时期就业工作任务,明确做出就业工作要求;全校就业工作人员闻令而动,与疫情赛跑,与困难赛跑,与毕业生及家庭建立紧密联系,全面详实掌握毕业生整体情况。学校就业工作多点发力,内外平衡,将各级防控精神和就业工作具体要求落细、落实、落地,确保就业工作抗疫战线贡献应有力量,切实维护毕业生身体健康和就业权益。

     “精”准摸底,抓住中心线,多措并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就业指导中心科学研判、聚焦问题,靶向施策、多措并举,做好精准摸排、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引导“四精准”。精准摸排,底数明了。底数清才能发力准,为打好“数据战”,精准摸排9422名毕业生基本信息,全面梳理全体毕业生就业状态、求职意向和面临困难,建立86名重点疫区本科毕业生就业台账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精准指导,保驾护航。多点发力,以五个一措施助力就业。向第三方借力,开展毕业生求职形态和网络职业测评,做到精准指导。精准帮扶,解疑答惑。关注湖北疫区、未就业、考研失利、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思其所想,急其所需,解其所难,当好24小时求职答疑在线客服,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岗位推荐红娘,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心理帮扶,把就业关怀送到毕业生心坎里。目前86名湖北籍本科生,已签约及有签约意向的29人,考研38人,其他19名均由就业指导老师建立一对一专人就业帮扶。精准引导,榜样育人。注重将就业服务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确保疫情期间毕业生思想引领不缺位。注重扶助与扶志并行互促,用好正面素材、强化精神感召,通过深入挖掘抗击疫情的英模事迹和校友抗疫典型,积极引导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明确就业目标、服务国家大局、实现人生价值,真正以爱国情激发强国志,以强国志投身报国行。

     “细”化服务,广开门路,扩大服务面。根据学校毕业生实际,运用好“互联网+就业模式。专门研发设计的青理智慧就业云招聘平台,将在首场网络招聘会上线。平台应用线上一体化招聘功能,毕业生登陆、注册、匹配等就业手续一站式解决。平台还提供多方信息认证反馈等功能,切实保护学生求职安全。青理智慧就业云招聘平台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下线,还会根据反馈进一步优化并长期运行。

    信息来源:青岛理工大学 2020227


    华南师范大学做好引人育人工作 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聚焦物理学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着力构建对标国际、鼓励创新、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有力推动学校物理学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对标和并跑,取得了积极成效。

    加强思想引领,把牢正确方向。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全校人才队伍布局和政策安排,将思政工作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政治引领,采取多种形式生动宣传中国国情,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人才充分感受新中国的辉煌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奋斗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实施高层次人才国情教育和专题研修,倡导不图安逸、不惧困难、不驰空想的工作作风,营造博学、创新、报国、奉献的新时代科研精神,引导人才立足新时代、服务新发展、建立新功勋。强化过程教育,在人才引进中进行政治立场、学术规范等考察评估,在入职培训时注重做好政治规矩、法律法规、课堂纪律和师德师风教育,在晋升发展中实施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创新引才方式,精准吸纳人才。围绕学科发展重点,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规模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加强物理学科建设。推动领军人才与青年人才合理搭配,近五年围绕物理学科重点攻关的6大领域,重点引进学术前沿科学家10余名、青年拔尖人才50余名,配备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组建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具有雄厚发展后劲的学科创新团队。推动全职落地与柔性引进有机结合,在全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同时,每个重点领域柔性引进1—2名国际顶尖人才,通过约定工作时间和具体任务的方式,建立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实验室的深度学术联系。推动引进人才与本土团队深度融合,秉承引进人才与学科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与现有团队有机融合的基本思路,精心挑选、精准配置,确保引进人才能落地生根、形成合力,与本土团队有机互补、深度融合。

    优化管理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以物理学科为改革窗口,以遴选聘用、考核晋升、薪酬分配为抓手,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勇攀高峰、持续奋斗的内生动力,激发学科团队聚焦目标、协同攻关的创新活力。推动“预聘+长聘衔接贯通,借鉴世界一流大学人才选聘方式,在青年人才中全面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即通过两个聘期六年内非升即走、达到条件即入长聘轨道、特别突出可随时申请特支计划的人才晋升、流转和退出机制。推动任务+奖励相互补充,着力构建激励与约束双轮驱动的考核管理机制,一方面,在把握基本标准的同时签署个性化聘期任务;另一方面,对超出聘期任务、获得较好教学科研业绩的青年人才均提高年薪予以奖励,对达到学校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条件的及时兑现相应待遇。推动“个人+团队有机结合,学校既与个人签署聘期任务,也与团队签订整体工作目标;既对个人进行年度考察和聘期考核,也对二级单位、科研团队进行整体目标绩效考核;既直接对个人高端业绩进行奖励,也对团队学科与平台建设成果进行奖励。

    搭好发展平台,助力人才成长。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和国际资源,为物理学科建设发展搭建平台,为人才成长构筑广阔空间。搭好科研创新平台,整合协调编制、资金、场地、招生指标等资源,投放物理学科重点建设领域,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科研平台10余个。搭好产教融合平台,与佛山、惠州、肇庆、清远等地合作,组建肇庆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华南师大(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为华为公司提供单光子探测器定制服务,建设广佛肇粤港澳大湾区首条量子安全通信示范干线,孵化高科技企业11家,将微纳光子学创新技术与产品销往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多个国家数百家企业。搭好国际合作平台,分别与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物理学科各类人才的国际培养、国际参与和国际合作。

    信息来源:教育部 2020317


    西安邮电大学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西安邮电大学积极稳妥推进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新学期线上教学有序开展,坚决做到开学延期课不停,教学质量不降低。

    强化领导,落实教学责任。为进一步减少疫情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学校系统部署了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制定了《西安邮电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延期开学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实施的方案》《停课不停学西邮在行动》《西安邮电大学延期教学期间本科生理论课授课模式》等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主动与学生沟通,提前告知学生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计划,督促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参加网络授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面覆盖了在线教学工作、开学前准备工作、开学后防控工作,为线上教学工作提供全面保障。同时,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督促教师提前准备网络教学材料、选择适合的线上教学方式,确保线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整合资源,确保教学效果。学校根据新学期培养方案,及时梳理了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任务,积极联系了课程的相关电子云教材,组织超星、爱课程、智慧树、学堂在线、腾讯课堂等国内知名网络教学平台,为校内近千名教师开展网上培训,组建了校内线上教学6个微信群,为任课教师在线答疑解惑。该校224日线上教学第一天,任课教师利用QQ群、微信群、云班课、腾讯会议等交流互动平台,超星泛雅、爱课程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直播、微课、慕课、混合教学等手段,完成了各科目线上教学任务。

    加强督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按照“延期开学、线自结合、形式灵活、如期保质”的原则,制定了《西安邮电大学延期教学期间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案》,成立校院两级督导,深入开展线上教学督导检查。设计了西安邮电大学在线教学看课记录表、西安邮电大学在线教学学生学情问卷,及时了解线上教学的课堂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加强考核和过程管理,强化线上教学监控,保证课程学习质量和效果,确保教学标准不缩水,教学质量不降低。

    下一步,西安邮电大学将根据开课第一天反映出的网络课程平台稳定性、教师使用规范性和学生在线学习个体条件差异性等问题,进一步加快线上课程建设,丰富和优化教学方式,大力推动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信息来源:西安邮电大学 2020226


    河南理工大学:四朵“云”保障停课不停学

    面对当前的疫情形势,河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全面实行网上教学,通过云课堂”“云服务”“云视讯”“云在线4开展工作,实现不停教、不停学,以学生不到校,教学不间断的形式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确保网络“云课堂”顺利开课。学校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详细部署教学工作;积极组织在线教学“云课堂”平台培训和资源准备,先后组织开展了3期在线教学操作技能培训,并把整理好的培训视频等材料发给任课教师以便其自学;组织申请了706门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资源,开展4期操作技能培训,确保网上教学于217日按计划正常、有序开展。

    做好日常“云服务”教学管理。学校下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本学期保障网上教学顺利开展有关事项的说明》等文件,对日常教学工作、云服务技术保障进行严格规范,对学生如何进行网上学习、学生课程重修、复学学生选课等日常课程安排进行详细说明。

    做好“云视讯”质量监管。学校成立了在线教学技术保障与指导小组,对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线上教学进行质量指导与监管;根据教师选用网络教学平台情况,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导入师生基础信息,全程协助和配合师生开展“云视讯”教学;指导教师提前整理课程教学PPT、电子教材等教学资料,对有视频录制需求的老师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在线教学质量监督,鼓励师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开放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视频学习、讨论互动、直播授课、线上作业和考试等方式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云在线”答疑解惑。学校通过“云在线”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任务布置、作业批改等网络教育服务,并有序组织线上答疑解惑;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共享线上教育资源,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生活。

    “学校通过4开展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解决了学生不能按时到校学习的问题,实现了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的,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218


    广东财经大学:本科教学“C出彩

    前不久,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团队勇夺第39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区总决赛冠军后,代表中国内地参加国际总决赛。而学校设备精良、理念先进的经管实验中心平台,为他们赛前提供了高度仿真的练兵场

    2015年至今,广东财大在经管实验中心平台设备购置方面,就投入2000多万元。我校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支出,坚持资金等资源优先保障本科教育。广东财大党委书记黄晓波给出一组数据,该校近年相继投入8亿元,改善、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硬件、软件。今年学校第一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提出,本科教育投入每年增长率不低于10%

    近年来,广东财大坚持以本为本,找准本科教育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按照立德树人是根本、人才培养是中心、本科教育是基础、育人能力是关键的路线图,高标准打造水平高、特色强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强师工程助力本科教育练好内功

    “唐晓春教授带我们到溶洞里探险,钟乳石、地下暗河等教科书上的名词,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到广东韶关开展的野外实习,让广东财大学生张秀君收获颇丰。该校地理与旅游学院二级教授唐晓春不仅经常带学生外出实践实习,更是一直活跃在本科生课堂上。

    教授参与一线授课、带领本科生做实验等,在广东财大已成为新常态。“教师强起来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给本科生上课是老师的第一职责,任何老师不管多牛都不能例外,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黄晓波坚信,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在学校营造好广大教师乐教善教的氛围。

    近年来,广东财大完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构建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同等对待机制。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时,广东财大把教学质量作为重要依据;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时,本科教学工作考评更具有一票否决的分量。

    广东财大还奖罚并举。学校校长于海峰介绍说,学校相继开展最佳授课教师评选等活动,重奖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者,其中教学成果奖最高奖励80万元。学校对教学表现消极的教师进行严厉惩罚,对未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教授、副教授,不但降级聘任,还扣减其所在教学单位的绩效奖励。

    为培养好教学骨干,广东财大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赛事。今年,学校举办首届“培训、观摩、竞赛”一体化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全校17个学院近百名教师同台竞技,1000余名教师观摩学习。

    完全学分制改革催化乐教善学新生态

    因选课人数不足,学校每学期平均砍掉200多个教学班,这仅是广东财大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大动作之一。

    如何培育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广东财大的答案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功底和核心专业能力。近年来,学校以质量为导向,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抓手,完善与完全学分制改革协调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重构、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让学生动起来、课程优起来、选择多起来。

    为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广东财大以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为牵引,按专业调整人数、教学质量等指标,构建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逐步形成。完全学分制实施两年后,432名学生进行专业二次调整,是改革前两年的2.2倍。

    2016年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以来,广东财大直面痛点,建立专业、课程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存在的短板、瓶颈,对课程优胜劣汰,彻底消除因人设课等问题。学校还让优势学科和专业乘上互联网快车,从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等多个维度,构建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学校立项建设了商法融合课程等73门特色课程。

    广东财大还根据学生所需,着力开设新课程,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的自由度。学校副校长杜承铭介绍说,相比改革前一学年,全校开课门数增加约300门。

    以往少数教师教学热情投入不足,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广东财大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选课情况的分配联动机制,倒逼教师各展所长。学生学习自主性也明显提升,平均每学年多修读近6个学分。

    实战演练让本科生“炼铁成钢”

    “在黑板上炒股等纸上谈兵的做法,培养不出敢打敢拼的商海精英。我们着力探索,让学生在校内就接受真枪实弹的实训,知行合一,习得真功夫。”于海峰介绍说,早在2003年,广东财大就根据真实企业生产、销售市场的运行架构,校内、校企、校校三维协同,打造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着力提升学生的经管知识融合创新、实践应用能力。

    借力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东财大专业实验教学、跨专业仿真综合实习、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经管类本科生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该校经管类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五年,一万余名本科生受益于此,不出校门就可获得企业运作和市场体验的实战演练。

    广东财大还突破一系列壁垒,推动专业实验室与跨专业综合实验室衔接,软件、硬件与相关教学条件匹配,打造课内外相互补充、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体系建起来,学生忙起来。本科生在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四年不断线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淬炼成钢。

    广东财大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据统计,学校本科生在各类比赛中夺得646项国家级、923项省级奖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80%的毕业生成长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211


    淮北师范大学云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淮北师范大学深入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着力塑造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在云端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聚焦双创教师研学。为提升双创师资教学及实践指导能力,该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组织开展了为期4周的强师创培双创师资线上研学营。来自各学院的双创授课教师、学科竞赛项目辅导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等42位参加了线上研学。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浙江大学、超校联盟等国内双创教学及大赛专家从双创课程打造、双创教学实施、项目实战指导到大赛备赛攻略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聚焦学生双创技能培养。防控期间,该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为期70天的创新 创业 就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双创能力培养+职业测评+在线素养课程三个线上模块培育学生双创思维,开展职业生涯测评,开展创新创业核心素养训练。联合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钉钉职通未来(创新创业就业)-空中师生交流云平台,邀请创业导师、企业CEO、就业专家等开展就业及双创教育。目前,已开展了4期线上指导,1700名学生在线接受指导。同时,该校同步推进各类学科赛事备赛工作,逐步实施课程在线、项目在线、导师在线、训练在线、大赛在线

    信息来源:安徽教育网 2020316


    信阳师范学院: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信阳师范学院党委在全力做好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积极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等教育活动,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奋力交出疫情防控和思想引领“双胜利”的合格答卷。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好声音成最强音。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医生、教师、军人和我校校友、青年志愿者等“战疫”故事,把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作为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作为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汇“编”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合集及金句合集,编印《南湖评论》杂志《战疫情,中国必胜》特刊;传媒学院朗“读”抗击疫情优秀报道、爱国主义名篇佳作;外国语学院征“集”致敬抗“疫”英雄七行诗歌;文学院“写”抗击疫情主题网文、书法作品;美术与设计学院“画”定格感动瞬间、直击心灵的艺术作品;国际教育学院“录”多种语言加油视频,着力讲好“价值观故事”;教师教育学院“传”暖心寄语;等等,各学院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创作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网络文化作品,让爱国主义成为网络最强音。

    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让正能量成无限量。疫情防控,没有例外。面对疫情防控局势,组织全体学生共同上好“开学第一课”和“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的实质内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组织学生结合专业为抗“疫”做贡献。如,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专业张盈盈等学生研发推出的“疫图绘”,及时标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所在位置,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巨大帮助,受到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孔令龙等学生加入河南应对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团队,面向全国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人民日报》客户端以《战“疫”一线:这群师生用“心”奉献》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传媒学院辅导员井忠勇、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袁艳红、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孙桢桢、教师教育学院辅导员徐亚南、文学院辅导员郭子悦、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赵方方、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朱晓雯等老师主动利用网络平台,认真讲好网络思政课,讲述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千里驰援的军营官兵、奔赴一线的人民公仆、解囊捐助的公益人士、爱心接力的海外华人、昼夜攻关的医学专家、创造奇迹的基建工人、开足马力的企业员工、风雨兼程的运输司机等众志成城抗“疫”的故事,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共同学好战“疫”这场特殊的人生大课。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让主旋律成新韵律。传承家庭美德,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居家团聚机会,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开始,力所能及帮助家长做家务,树立良好家教家风。如,体育学院“中华小当家”、教师教育学院的“厨艺大比拼”、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水果蔬菜拼盘创意大赛”等活动,营造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为疫情防控捐款捐物,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学生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主动参加所在村镇、社区、街道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教师教育学院“战‘疫’团旗飘”、历史文化学院“我们的青年志愿军”、生命科学学院“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时代楷模”、化学化工学院“校友抗‘疫’捐赠”、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抗‘疫’同心,青春同行”、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红色代办员”、商学院和旅游学院“最美志愿者”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疫情防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省委高校工委印发《关于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进行表扬的通报》,对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和地理科学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如则·玉苏普志愿服务事迹进行表扬,省委组织部也对如则·玉苏普志愿服务事迹进行通报表扬。

    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让生命线成警戒线。为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认真组织做好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系统学习新冠肺炎基本知识、日常防控操作技能、应急处置措施和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指导手册等,积极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确保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切实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利用微信平台,加强病毒常识教育、传染性疾病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物安全教育等内容,强化学生敬畏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聚焦心理防疫,实施“线上心理支持计划”,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加强对在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强化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确保学生思想稳定、心理健康。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体育锻炼,教育引导学生规律起居,按时入睡,合理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增强自身体质。如,体育学院的居家健身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抗‘疫’十天行,健身任我行”、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音为有你,舞动奇迹”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加强法治观念教育,让法制课成必修课。学校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卫生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学生上好法制必修课,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冷静应对疫情,自觉遵纪守法,推动形成积极支持和依法做好疫情防控的氛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开展疫情防控违法违纪行为警示教育,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理性应对疫情,不信谣、不传谣,消除恐慌心理,树立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的意识,增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针对学生居家状态,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服从所在地关于疫情排查、体温测试、防控管理等要求,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加强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延迟开学时间的科学道理和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决服从学校安排,做到“学校不通知绝不返校”,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延期开学期间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做到安全健康和学习成才两不误。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0314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冀ICP备05007415号 保公备1306031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