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教研动态
教研通讯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举办河北大学2020年度第一期
关于组织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参加
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名师面对
关于开展河北大学2020年度教学沙
2019-2020学年春学期校院两
关于“河北大学教师发展”微信公众号
关于开展“线上教学沙龙”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9-2020学年春学
 
教研动态  
    【教研动态】总第132期
    添加时间 2019/9/17 15:51:47  浏览次数 1700 次

    教改教研动态

    主办: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总第132 2019年第7

    编辑:梁燕莹  审校:厉志红  梅玉明       2019917日编发

     


    本期要目:

    1.武汉大学“三个聚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2.中南大学积极构建学生阅读素养体系

    3.南开大学探索本科教改,提升教与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4.东南大学实施“行知计划”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5.中国药科大学强化优良学风建设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6.福州大学四项举措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

    7.南京农业大学“专创融合”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8.上海财经大学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9.中央音乐学院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0.山科大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11.鲁东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黑龙江工业学院搭建“递进式四平台” 支撑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大学“三个聚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武汉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指导服务,支持和帮助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为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以制度保教”,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立资源共享交流平台,实现校内、院内优质教学资源“全流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工作交流活动,近三年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共组织各类工作坊、教学沙龙、讲座等活动90余次,参与师生近5000人次;学院(系)分中心开展相关活动1700余次,参与师生3万余人次,广泛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积极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引、帮、促、建全流程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引入教学名师示范课和观摩课,支持教师承担教学发展专项研究课题,促进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建设教师跨学科教学交流平台。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六位院士20年同上一堂课;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将科研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聚焦“以竞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寓教于赛”,形成比赛、示范、反思、提升“四位一体”竞赛模式。规定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与两年一届的学校青教赛,并加强赛前教学观摩和赛后反思分享,促进教学能力交流提升。将教学竞赛纳入每年的院系评估指标和事业发展业绩奖励范围,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专项教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聚焦“以技术辅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专项课题支持、示范项目引领等方式,引导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广泛运用智能化移动端教学辅助工具,实现百人大课堂“30秒迅速点名、师生在线互动提问全覆盖等教学形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利用学校教学模拟演练室微格教室,组织新入职教师和教学指导老师进行真学、真帮、真促进的实景演练,通过课堂观摩、教学设计、控时展示、师生互评、自我反思等环节,帮助新入职教师多角度观察和学习教学技巧,尽快提升教学能力,顺利完成从教学新人到教学“达人”的转变。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822

     

    中南大学积极构建学生阅读素养体系

    中南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构建“爱读”“勤读”“善读”阅读素养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坚持“爱读育人”,营造阅读好风尚。整合校内外资源,投入近200万元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主动与新华书店、校外出版社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阅读保障。注重线上线下结合,线上打造以音频、视频为主的枕边书语”“早安中南”“晚安书帖”“知书达礼等精品读书栏目,线下举办读书文化节、读书交友会等品牌活动,营造浓厚校园阅读氛围。搭建课内外平台,课内开设50余门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供学生体验学习,课外推进书香班级”“书香寝室”“书香社团等建设,着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阅读交流平台。

    坚持“勤读育人”,倡导阅读好习惯。推出“每月心愿书单”“新生心愿书单”“亲情心愿书单”“书山有路成长书单”等,满足学生差异化阅读需求。同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教授推荐书单,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素养。2019年以来已累计为学生送出图书近3万本。优化阅读环境,举办共享阅读系列活动。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栋等公共场所设立共享阅读机”“共享阅读角,在学生寝室设置共享读书袋,鼓励学生分享推荐书目,自主借阅自主归还,树立诚信友善之风。激发阅读动力,推出阅读打卡”“阅读挑战赛”“阅读接力等活动,吸引1.2万余名学生参与。成立阅读情报站,定期调研分析学生阅读行为及习惯养成情况,及时改进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阅读习惯。

    坚持“善读育人”,巩固阅读好成效。开展名家导读,举办“书香中南”名家大讲堂,开展“书声朗朗”主题阅读沙龙,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到校开展讲座,分享阅读体验、创作心得和人生感悟。依托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等,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研读氛围。依托大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基地、阅读素养提升基地等,对阅读理念、阅读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实践,带领学生深入感受阅读的魅力,培育深层持久的阅读兴趣。结合历史知识、经典名著、时事政治及时代特色,组织开展“红色征文”“历史征文”“经典征文”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悟所获,将阅读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916

     

    南开大学探索本科教改,提升教与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优化通识教育体系,打造以学生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评出教学为主型教授……不久前,南开大学正式发布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即“南开40,针对本科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40条创新举措。

    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南开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积极进行本科教改探索创新,提升教与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打造具有南开品格的一流本科教育。

    打破学院壁垒推动教学相长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7级学生闫烁文最近参加了学校推出的名师面对面活动,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收获颇丰。

    闫烁文即将升入三年级,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有些迷茫。在与陈军交流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困惑一一道来,“和陈军院士交流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怎样及时联系到自己想要请教的专家学者?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南开大学教务处于去年推出了“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两个活动,为师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名师面对面”主要邀请校长、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院长参与学业指导。“导师工作坊”则聘请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给学生以学术或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只要进行预约,就有机会得到专业的指导。“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获得知识性的指导,更希望他们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南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中心教师郭晓媛介绍。

    近些年,南开大学着力打造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推动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目前,学校已初步构建了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学业指导体系,“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学习中心”都是校级学业指导体系的重要部分。“我们打破学院壁垒,所有名师及导师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咨询预约,这就为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包容的师生交流机会。”南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川勇说。

    改革评价机制让教师“乐教善教”

    今年7月,在南开大学教师系列教学为主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文学院教师张静获评教授。与她同时获评首批教学为主型教授的还有其他两名教师。

    张静开设的慕课“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每年都有约6万名学生在线选课,今年有望突破7万。

    事实上,张静同时满足教师为主型教授和科研为主型教授的条件,但她决定申报前者,因为“教师是自己的身份,也是自己的骄傲”。

    今年,南开大学大刀阔斧进行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在以往科研为主型教授的基础上,启动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的申报工作。不仅对申报者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还有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要求。

     “目的就是为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教学的氛围,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不断在教学领域开拓创新。”南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申介绍,除了评出教学为主型教授外,学校还在评价机制上下功夫,让学生评价教师时,将以往“能否完成课程内容教学”“能否与学生互动”等教师主体评价变为“能否从老师的教学中有所收获”“能否参与到老师的课堂互动中”这样的学生主体评价。

    知行合一担好“服务中国”使命

     “知中国、服务中国”是南开大学鲜明的办学理念,由老校长张伯苓于办学之初提出。“知中国”是服务中国的前提,“服务中国”的过程也是更深入地“知中国”的过程。1928年,《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旗帜鲜明地提出: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南开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赵宏,最近做起了“精准扶贫”——今年6月底,她带队远赴甘肃省庄浪县、靖远县、会宁县开展调研。调研团队由来自不同学院的3位教授和15名学生组成。除了开展社会实践,这次调研还有另一项重要使命——建设一门具有南开公能特色的服务学习课程,由赵宏负责的这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西北地区精准扶贫服务学习课程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开课。

    在“南开40中,通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开大学把结合创新和实践的服务学习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加强通识课育能致公模块建设。令赵宏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服务学习表现出很大的热情。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西北地区精准扶贫课程调研团队招募成员,最初拟招4—6名学生,由于报名者众多,经过筛选确定为15名学生。

    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为底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深度契合服务学习的思想。在南开大学,像这样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传统而推出的“知行合一”服务学习课程,即将成为南开本科教育的一大亮点。

    3个县进行了深入调研后,赵宏结合参加课程的师生情况,确定了在与外界互联”“绿色有机种植”“饮用水质量提升和污水处理”“青少年科普等方面开发一些可行的线上和线下服务学习项目。这门课集合了不同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服务贫困地区,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赵宏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92

     

    东南大学实施“行知计划”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东南大学实施“行知计划”,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孵化实践精品、巩固阵地建设,把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堂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行知金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量质齐升。学校把实践育人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一流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设置社会实践专项学分,将寒暑假社会实践和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其中,划分社会调研、基层体验和海外实践三大类别,细分红色筑梦之旅、大型赛会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等多个分项,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功能。明确社会实践学分等级计分标准,配套出台《东南大学基层体验类社会实践“五个一”要求》《东南大学海外社会实践实施要求》,明确实践学分认定标准和等级。编写社会实践培训手册、实践案例集等,每年面向全校师生开展20个课时的社会实践公开课和近百场的实践讲座,在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有工作量积累的同时,推进社会实践质的提升。

    注重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强化校内资源统筹,整合教务、学工、国际合作、科技园等部门的育人资源,着力打造思政实践教研室和公开课,探索实践育人专业化路径,锻造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成才的“实践冶炉”。打造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牵头抓总,专任教师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职能部门及院系党政队伍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形成覆盖知名学者教授、专任教师、党政干部、思政教师、专兼职团干、辅导员的点面结合、专兼结合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注重校外资源整合,引领学子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搭建国际组织和国家各级机关实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结合学校自身学科特点和校友资源,新拓展了基于港珠澳大桥、卫星发射基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实践平台。

    突出时代精神,深化品牌引领。学校重视实践育人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每年组织以脱贫攻坚调研、暑假返家乡服务、教育关爱等10个类别为重点主题的校级重点团队700余支,院级重点团队1400余支。以重走初心之路”“青春建功十三五,奋力筑梦新时代”“探访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东大力量”“壮阔七十年,青春心向党”“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为主题打造重大实践专项。专业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带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引导学生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事业,实现志愿实践与专业研究、职业发展和价值塑造相结合,发挥优势,推动青年凭借技术反哺社会。2019年暑假,东南大学师生结合专业背景,深入工厂企业一线、工程建设基地去调研七十年来我国在能源、电力、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发展成就,寻找时代发展的中国坐标中国方案。此外,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进延安、井冈山、大别山、瑞金、宁德等革命老区,探究大学问,还深入社会,致力于创新创业探索,用实际行动打造精品的思政课和双创课。

    建设巩固基地,推动行知结合。学校巩固和拓展服务基地,以基地建设为学生社会实践保驾护航。已建立基层体验、红色教育、行业企业、扶贫攻坚、政府主导、海外实践等6大类200个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与地方共建160余个社会实践基地,共同打造创意风暴-项目孵化-资源配置-组织合作-项目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实践项目孵化平台,将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果转化、活动开展情况等纳入到实践育人工作的各项考核中。东南大学师生团队为助力脱贫攻坚,长期结对,继续在云南南华、新疆石河子、贵州高芒等地开展扶贫扶智扶志实践活动,在暑假期间集中服务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多个项目开展长达十年以上,真正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儿童教育、民族文化传播等。校内外各部门多途径资助、多形式并进,积极增加海外实践项目,通过长短期交流学习、海外科研实习、暑期课程学习等多形式稳步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有力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信息来源:东南大学 2019825

     

    中国药科大学强化优良学风建设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中国药科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优良学风建设,着力打造立体化、精细化、全程化的学风管理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优化体制机制。学校党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动员部署优良学风建设工作;党委书记、校长每年为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校领导密切联系基层联系师生实施办法(试行)》,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图书馆等场所,查课听课、交流谈心,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加强校内外结合、校内各部门联动协同,结合学生期中考试和期中教学检查,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专项调研,凝练学风建设思路和举措,加强学风建设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力量,组建“学工助理团”“药领先锋工作室”“中药红船工作室”等,发挥党团学生骨干等优秀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日常管理,全方位落实学生工作查课、查宿舍、谈心谈话“三查”制度。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持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发挥专家教授在课堂学风塑造、学习习惯养成、专业辅导和学业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强化诚信考试和作弊警示教育,严格落实考试违纪处理规定。积极探索学生日常管理“一班一制”,督促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作风。做好学生学业预警工作,制定《“育成行动”实施办法》,为预警学生配备“学业导生、导师”。实施学风建设攻坚行动,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方法不当、网络成瘾等学业“疑难杂症”,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和学业帮扶,近3年学生学业预警人数逐年降低。

    细化发展辅导。构建学业帮扶立体化体系,依托学校学生学业支持中心和学院学习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学业顾问、教学助理、朋辈互助队伍,通过“名师讲堂”“学生讲师团”“微讲堂”等平台,开展课程辅导答疑,做好学业指导。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实施“远志”“摘星”“不一样的21等创先争优计划,举办“‘开讲啦”“药学名家讲座等系列品牌活动,邀请药学名家、杰出校友等走进课堂,讲授药学科研前沿知识,传递生涯规划理念,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信心。搭建学生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学子报告会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打造学风建设品牌活动,结合学生及专业特点,开展“良师益友”“药大好笔记”等活动,丰富学风建设载体。

    深化氛围建设。广泛宣传动员,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年级会、主题班会等渠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风建设。选树优秀学生典型,开展校长奖学金、大学生年度人物、省级先进个人和班集体、优良学风班集体、“毕业生之星”等评选,深入发掘和宣传优秀学生勤奋学习突出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密切家校合作,组建家长委员会,举办家校育人论坛,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展示学校育人举措和办学特色,发挥家庭、社会在学生学习发展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育人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学风培育机制。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药大易班”、各类学工微信公众号、辅导员博客等载体,发布原创学风建设文章,推送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打造思想引导、在线学习、服务学生的重要阵地。连续9年开展优良学风建设月主题教育活动,将每年5月份确定为优良学风建设月,好学、乐学、善学的氛围愈发浓厚。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94


    福州大学四项举措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

    福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育人导向,围绕创新机制、把牢重点、团队协同、凸显特色,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行专兼结合,打造坚强队伍。探索建立“专兼结合”“一对一”“以老带新”的“师徒制”,鼓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自由搭配组合,专职辅导员以思想价值引领为主、兼职辅导员以朋辈管理服务为主,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育人模式,增强育人实效。制定兼职辅导员选聘办法,从选聘条件、选聘程序、培养考核、待遇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6年来累计选拔近300名优秀在读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通过与兼职辅导员签订用人协议、每个月配套劳酬待遇、享受与专职辅导员培训培养同等待遇等措施,树立兼职辅导员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朋辈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推进专业发展,增强工作本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发展总体规划,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条件和指标,将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机制落实落地,引导辅导员队伍向专家化纵深发展。出台落实高级职称辅导员工作要求的实施意见,对高级职称辅导员育人、科研等方面工作进行量化,作为评先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着力培育一批思政育人“领头羊”。设立“优秀辅导员示范岗”,制定“辅导员日常工作十条”,支持优秀辅导员攻读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博士,树立辅导员工作标杆。选派优秀辅导员到地方和其他高校挂职、交流,进一步开拓辅导员工作视野和工作思路。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本化育人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

    注重团队建设,塑造育人品牌。以思想引领、心理服务、创新创业辅导、职业发展规划、传统文化育人、志愿服务等为主题,建设“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台港澳学生工作室”等一批辅导员工作室,实现辅导员全员参与。给予工作室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工作室跨院、跨校组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学习沙龙、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文创研讨等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用团队力量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引导、辅导和帮扶。近3年,学校共有7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等,工作室已经成为凝聚育人合力的摇篮、创新育人理念方法的平台和展示辅导员风采的窗口。

    指导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养。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改革,努力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依托创业学院和创业研究院,结合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特色,建立指导师资库,成立辅导员创新创业创造工作团队。组织辅导员走进500强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培训,每周开展集体研讨和案例分享,不断提升辅导员指导水平。学校每年参与各类三创竞赛的学生近万人次;在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摘得59银,连续四届荣获先进集体奖

    信息来源:福州大学 2019816

     

    南京农业大学“专创融合”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以实施本科生创新教育改革为核心,构建“四项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探索建立农业与生命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走出了一条以“专创融合”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道路。2019年,获评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顶层设计创新双创教育理念。学校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多次召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制定《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层设计,学校进一步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本科生分类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

    结合创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分类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逐步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四项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内课外结合”是在第一课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双创课程体系,在第二课堂建设实验、竞赛、成果、实践孵化双创实践平台,推进专创教育互融;线上线下结合是积极构建创新训练智能管理系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管理平台等双创智慧教育网络,与线下教育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开放式的双创学习空间;校内校外结合是学校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广泛合作,共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双创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等基地,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国内国外结合”是学校拓展国际资源,举办“中外农业教育论坛”,为中国农业类高校和农业科技教育参与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

    建立双创能力训练体系。依据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不同阶段和衔接训练规律,学校搭建了“创新实验平台、双创竞赛平台、成果对接平台、实践孵化平台”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依托国家、省、校三级实验教学中心,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造“学院、学校、省级、国家、国际”五级竞赛促学平台,鼓励大学生以创新成果主要完成人身份参与各级竞赛,并挖掘可塑性强的项目落地转化;重点建设南京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对接网站,发起成立“华东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挥学科优势、与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相结合;三校区结合、校内外结合,建立大学生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区,打造创业实践孵化平台。

    信息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2019910

     

    上海财经大学切实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管理制度、强化队伍建设、统筹活动组织、保障配套资源,深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夯实社团建设“压舱石”。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体系,印发《社团联合会章程》《学生社团管理办法》,针对社团成立变更、活动经费管理、财务监察、考核评优等制定十余项实施细则,实现全流程规范化管理服务,为社团有序运作提供制度保障。每学期开展新社团成立、已注册社团备案、社团负责人及指导老师基本信息登记等工作。建立社团评优及退出机制,开展社团活动考核与财务监察,已注册在籍社团每年形成年度工作报告。开展学生社团负责人专项培训,开设财务规范及社团工作规范等必修课程、领导力培养等选修课程,定期由学校专职团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授课等,切实提升社团工作组织力。

    加大资源投入,划响社团建设“动力桨”。加强社团管理建设,依托“第二课堂成长系统”,建立自下而上、动态更新的社团活动信息采集、审核、发布机制。系统上线以来,已为8000余场社团活动提供服务,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活动质量,并实现社团各类数据信息的可描述、可记录和可复查,为进一步优化社团发展路径、做好资源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强师资保障,探索双轨制指导教师管理模式,鼓励各社团聘任专业指导老师和行政指导老师,分别指导社团专业发展和规划运行,提升社团发展专业水平。同时根据学校《学术成果认定办法》相关规定,对教师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中的工作量予以认定,提升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及管理的积极性。

    加强分类引导,找准社团建设“航向标”。将社团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制定《本科生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学分认定及实施办法》,明确将社团活动列为在校生第二课堂专题修读模块,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完成相应学习实践任务即可获得学分,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社团的实践育人载体功能。鼓励支持学术类学生社团建设,明确以学术为导向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以学生社团为桥梁的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培养创新模式。从基础性活动和个性化活动两个维度对社团学术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组织开展社团学术文化月等活动,创建优质学术文化品牌,实现“一院一团,一团一品”特色学术社团全覆盖,增强社团学术影响力,提升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2019821

     

    中央音乐学院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中央音乐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督查考核问责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抓体制,构建工作大格局。明确党委书记和院长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每年召开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师德建设情况汇报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部等各负其责,院系党组织协同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连续三年在开学前召开全体教职工培训大会,邀请学校领导和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将师德教育作为培训重要内容,探索建立针对专职教师、中层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等不同群体的分类研修机制。

    抓制度,形成管理硬约束。加强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引导全校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印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为师德师风建设划出高线和底线。建立师德师风举报查处制度,制定负面清单,依规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发挥学校艺术专业优势,建立教师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纪念日,选树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明确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体责任,在教师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环节加强对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方面的考察。完善师德榜样、创新创业评选表彰奖励制度,选树一批埋头苦干、孜孜以求、潜心育人、忘我工作的标兵榜样,带动广大教师学习先进、争做先进,形成“人人争先、甘于奉献”的良好校园生态环境。

    抓考核,建立评价新体系。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党委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按照《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事项准则》等文件要求,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课题申报、推优评先等环节明确考核教师政治表现和师德师风。坚持把教书育人投入和实际效果作为教师首要职责,建立以立德树人表现、创新能力、育人质量和工作实绩为指标的评价体系。严格实行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完善师德失范行为调查处理程序,抓好考核督导问责。建立“教师立德树人档案袋”,打通师德师风建设“最后一公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911日  

     

    山科大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围绕服务和引领新经济形势下的产业升级、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思想四个方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了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改革创新。

    一、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团队认真学习“OBE”理念和新工科理念的精髓,组织教师研究将其有效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开展先进教育理念进课堂活动。在2018年的小学期实训中,团队核心成员陆翔、李超等青年教师将设计的手机APP程序,用于学生考勤、学习过程反馈、答辩成绩考核等环节,将以前的侧重评教向侧重评学转变,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工作闭环,有效地将OBE理念落到实处。2019年,团队将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应用于生医专业2017级的实训环节,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团队利用学校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的优势,与地方政府保持密切沟通,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与海信、海尔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这些电子领域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融入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有效地提高了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同时,聘请东软睿道、深圳信盈达等企业的讲师,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微课视频等,引进“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2018年的小学期实训中,学生们分组协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小型物联网项目的设计与调试,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组织、协作和沟通能力。

    团队依托学校面向“一黑一蓝”行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注重将优质资源和科研项目融入实践课程体系。目前,基于“新工科”理念的融合“政---多元主体,进行优势互补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基本形成,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以“双核双驱动”为主线,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深入分析了培养方案中37+228学时的实践环节知识体系,按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块设计,提出“‘’‘兼顾,先易后难,合理衔接,逐级推进的原则,将大一到大三的实践课程与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打通,围绕软件”+“硬件的双核,以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创新驱动(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为双驱动,以就业”+“考研为双引导,带动实践课程与双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构建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

    依托该课程体系,已经顺利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6届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并打造出一支以校内教师为核心,企业讲师和外籍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践环节教学团队。目前团队成员有校内教师18人,企业讲师12人,外籍教师2人。其中,校级教学名师2人,青年教学拔尖人才1人,硕博比例10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6.4%,为保证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以该团队成员为核心完成的面向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教学的工作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信息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9910

     

    鲁东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鲁东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统筹专业对接产业布局,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在2018年累计停招22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以增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能力为导向,明确学科-专业-产业对应支撑关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强需求、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统筹,建立专业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使招生专业保持在60个左右,力争省级以上专业建设立项达到全省前列。以10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为基础,对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精品旅游等产业领域,探索建立专业对接产业的专业群管理机制,按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交叉互补学科专业群为支撑的思路,打破学院、学科壁垒,组建跨学院跨学科专业群,固定人员组成和资源配备,试行“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专业群负责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是推进国家专业认证工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有利于提升专业排名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事关学校声誉和事业发展。要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认证为突破口,以通过国家三级认证为目标,加快宣传动员,面向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做到认证理念和标准入脑、入心、落实到行动;加快组织建设,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参与的专业认证工作组织;加快条件建设,保证办学条件达标,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方案,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建立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标国家专业认证分类和标准,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针对师范类、工程类、农学类、理科类、人文类、社科类等不同类别专业,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保障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实施教学创新奖励制度,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组织首届“教学创新奖”评选,设立100万元奖金,鼓励教师争做德高”“学高”“艺高楷模。遴选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制度体系,突出考评教师科研与教学并重,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组织校级教研项目和成果培育项目遴选,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排序,完成目标任务的教研项目给予绩效奖励,并按评价排序推荐申报省级项目;对成果培育项目实施滚动淘汰机制,每年支持数量不变,按评价排序决定每年立项项目,并作为最终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依据。通过实施教学创新奖评选、教研项目与成果培育项目评选,切实促进教师回归课堂和开展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研项目和成果培育项目的实效性和竞争力,切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信息来源:鲁东大学 2019916

     

    黑龙江工业学院搭建“递进式四平台” 支撑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关于做好全省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的文件要求,坚定不移践行“1146”发展思路,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发展,把创新创业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搭建递进式四平台,支撑起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了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搭建课程平台,打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黑龙江工业学院构建了多元、全程、三级”创新创业课程指导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通识通修模块”中结合慕课平台开设了就业创业基础理论类的必修课程2门和14门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大学生科学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已累计培训学员3万余人。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引领作用,现已成功举办12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月5创业活动月,形成了创客精英初级班大学生创业大讲堂就业创业教育高端论坛大学生创业沙龙创新创业教学示范课等特色品牌活动载体,打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提升,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几年来,开展大学生科学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44期;举办跳蚤市场微创业体验活动11次;开展创业大讲堂15期;创业沙龙7期;创客精英初级班培养学员152人。

    搭建竞赛平台,激活学生创新创业投入热情

    黑龙江工业学院通过举办或参加创客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培育创业文化,营造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学校先后与企业共建成立“无人机工程学院”、“中科创业学院”、“达内学院”,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建设,以赛促建。黑龙江工业学院3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在五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黑龙江工业学院荣获一次优秀组织奖,参赛项目荣获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0项;6名学生获省级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三等奖;黑龙江省互联网+”绿色农业点对点营销策划大赛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一次,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共有18个项目参与了鸡西市2届创新创业大赛,学校现已成功举办5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60余个创业项目参赛。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黑龙江工业学院共获得省级奖金20000元,市级奖金44200元,企业奖金6000元。黑龙江工业学院配套奖励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师生奖金26000元,互联网+”绿色农业点对点营销策划大赛师生奖金11500元,黑龙江工业学院自行发放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奖金8万余元。创新创业已成为黑龙江工业学院新标识,黑龙江工业学院也因此成为鸡西市全民创业的参与者、助推者和领跑者。

    搭建进修平台,提升师生创新创业教学水平

    黑龙江工业学院坚持发挥教师在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改革主体作用,有计划安排教师进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落地实用的全链条就业创业培训,建立了六支特色师资队伍。持证上岗的30KAB51SYB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创业双师型教师组成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教师队伍;校内就业、学工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以现有教官团为主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师资队伍;黑龙江工业学院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为主的以老带新创业社团骨干队伍;以优秀创业毕业生、企事业家组成的100人的创业导师队伍,实现创业指导面对面,创业实训手把手,黑龙江工业学院被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联合授予“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称号;黑龙江工业学院被阿里巴巴授予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基地;黑龙江工业学院被鸡西市科协授予科普教育基地;黑龙江工业学院加入中关村人才特区百校联盟单位。实现了创业指导面对面,创业实训手把手。

    搭建实战平台,挖掘创业学生引领示范作用

    在黑龙江工业学院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创办经营自己的企业。成立以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为主的41大学生工作室,鼓励师生以课题或活动为媒介参与到大创室的各项活动中。黑龙江工业学院免费为大学生创业实体提供创业场所、免收水电费用,打造大学生雏鹰创业孵化基地,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便利场地条件,黑龙江工业学院依托广东庆溢照明公司成立了庆溢商学院,打造优秀的销售创业人员。依托毕业生代表武东兴创办知识产权学院,用以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着力打造学校教育与实操实训相结合的园区+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黑龙江工业学院涌现出了大批创新创业优秀典型,有从职场转战商场,先做基层医药代表,再做医药健康产业的张一凡;有热爱足球又学习体育,先当体育老师,后当职业教育技工学校校长的孙家添;有创业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作特别报道,边学习边创业的顾军林;有创办“中国煤炭机械网”励志培育煤矿机械行业的阿里巴巴的冷朝坤;有打造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的王光宏、詹慧元;有获“中国青年创业先锋”荣誉称号的90后大男孩王煜峰。榜样的作用正影响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就业和创业的更高发展,先后涌现出的30创新创业之星50就业先进典型,正是用典型的精神鼓励人,用成功的经验启迪人的具

    黑龙江工业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升本不拔根,更名不改姓,上划不忘本”,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征程中,争做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先遣兵”,进一步激发就业新活力、释放创业新动能,形成就业创业新品牌,更好服务龙江四煤城转型发展,实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后来居上。

    信息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 2019825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冀ICP备05007415号 保公备1306031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