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教研动态
教研通讯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举办河北大学2020年度第一期
关于组织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参加
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名师面对
关于开展河北大学2020年度教学沙
2019-2020学年春学期校院两
关于“河北大学教师发展”微信公众号
关于开展“线上教学沙龙”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9-2020学年春学
 
教研动态  
    【教研动态】总第134期
    添加时间 2019/11/14 15:33:14  浏览次数 1335 次

    教改教研动态

    主办: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总第134 2019年第9

    编辑:梁燕莹  审校:梅玉明 马宁华        20191114日编发

     


    本期要目:

    1.浙江大学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一座难求 教学生去伪存真

    3.天津大学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

    4.东华大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

    5.青岛大学“四段式”入学教育成效显著

    6.中国政法大学多措并举加强实践育人

    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多措并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8.重庆交通大学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

    9.海南大学:“一主三辅”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充满魅力

    10.山科大实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1.合肥工业大学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浙江财经大学要打造引领全国的双创教育“财经高校模式”

     

    浙江大学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双创保障体系。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协同,明确院系主体,健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协调机制。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设立创新创业必修1.5学分,构建通识教育、学位教育、专业教育、辅修教育等多层次、分类别的课程体系。出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学分转换、保研激励、休学创业、资金与空间等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创办《创业教育》国际学术期刊,举办创新创业展,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深化科教协同,创新双创教育模式。学校从1999年开始在竺可桢学院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构建面向本科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20年来培养学生1000余名,学生毕业5年后平均创业率达20%以上。加强学科支撑,建设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面向本科生开设《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分析》等创新创业类课程60余门,探索建设以“X+创业“X+创业管理模式为主的专业课程建设。出台《浙江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计划,改进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环节,推动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融入科研团队,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基于国家MOOC平台开设《创新管理》《精益创业》两门课程,截至2018年底,课程选课人数近7000人,课程访问量已超过400万次。

    汇聚多方资源,搭建双创实践平台。用好校内资源,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实验室和紫金创业元空间、IdeaBank创客空间等20余个校内实践教育平台,实施国家、省、校、院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微创业联盟等创业类学生组织30余个,举办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学科竞赛75类共140项,承办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代训、以赛促创。依托校友资源,聘请100余位知名企业家校友担任创业导师,每年举办校友创业大赛,2018年首次将赛事布局扩展至全球,吸引来自海内外的1000余位创业校友参赛、100余家知名创投机构参与,为参赛团队接洽近20亿意向融资。建设校友总部经济园,目前已引进100余家海内外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入驻,为师生校友开辟近3000平方米的ZJU校友创客空间。汇聚社会资源,建设覆盖20余省市的10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00个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推进紫金众创小镇建设,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等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战孵化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资金、场地与专业化服务。2014年以来,学校共募集创新创业基金超30亿元。

    树立开放思维,推进双创国际合作。加快布局国际合作网络,建立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建设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等合作基地,联合建立创业孵化平台,让学生创新创业同世界接轨。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创业实验室,开展全球创业管理联培硕士项目(GEP)、创新创业管理双硕士培养项目(EP)等,进一步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牵头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创业教育教席,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国际会议。发起创立世界创业论坛,举办“中国创业”国际夏令营、“全球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等活动,组织学生暑期海外创新创业实践、参加创新创业国际会议等,拓展学生全球化视野,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1022

     

    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一座难求 教学生去伪存真

    一门名叫《似是而非》的课程在复旦大学校园里火了起来。

    每到周二1830分,《似是而非》的开课教室便一座难求。第一轮选课过程中,在课程容量为258人的情况下,《似是而非》选课人数超过1000人。

    2019年秋季学期,《似是而非》第一次出现在复旦大学的课表上。这门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楼红卫组织开设、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命名的课程,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12位教授,准备了17个专题,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对伪科学的辨识能力为教学目的。本学期将进行其中的14讲。

     “火爆不能只是表面的,我们希望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选课热情相匹配,使得本课程今后有持续下去的必要。”楼红卫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姜辛宜选择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课程介绍效仿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那门课

    20187月,几位老师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题为《美国大学开了一门课,名字叫抵制狗屁》的文章,发现这门课与大家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即起意开设一门复旦版抵制狗屁课程。

     “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时常会有错误的认知,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本专业之外的一些争议时。”楼红卫说。

    从《似是而非》课程大纲看,该课程并非美国课程的翻版。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抵制大数据时代狗屁课程”中,信息学和生物学两名教师试图从逻辑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揭开伪科学如何产生与传播,介绍“狗屁”的类型、常见的分辨方法、孕育“狗屁”的生态系统等。

    而《似是而非》集结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在内的众多学科骨干教师,讲课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

    在《似是而非》的课堂上,不同学科的老师会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讲述有关“伪科学”的事例。

    究竟什么是“伪科学”?在《似是而非》第一节课“用数学发现谬误”上,楼红卫提出一个疑问:某防火用具推销员说,“家里发生火灾时,不能往卫生间跑,因为统计表明,火灾时,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

    楼红卫说,“对与不对”,不在于论据的对错,而是在于从论据“死在卫生间的人数最多”到论点“不能往卫生间跑”的推理逻辑谬误。他举例:特别有名的三甲医院每日死亡的人数超过了社区卫生中心,是不是意味着看病要避开前者只去后者呢?

     “这种逻辑上的错误广泛存在于大量统计数据和新闻报道之中。它们站不住脚,经不起争论,却让人印象深刻并难以抗拒。”楼红卫说。他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不同学科里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见。

    数学之后的第二节课,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孙兴文,他以“‘改变’世界的分子”为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思辨”。

     “瓷片漂亮吗?那瓷片有用吗?”“化学合成的‘药’和草本植物的提取物有区别吗?”……随着翻动的PPT和逐渐深入的话题,孙兴文步入正题,向学生们介绍了分子、物质在有机化学里的重要性。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这门网红课在复旦校园里并非“百分之百受欢迎”。“与期望相比,课程能够达到的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落差,但若能达到哪怕百分之二十的目标,也是值得的。”楼红卫自认这门课并不高端,重在“通识”。

    在第一节课后,助教共收集了102份课程反馈,约10名同学建议增加课程难度。楼红卫没有采纳这条意见,他认为课程难度仍要以通识作为标准。然而,如何在众多院系学生面前把握好这个标准,仍需要探索。

    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似是而非》在校园里面临“水课”质疑。

     “课程形式有点像讲座,内容不能深入,对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帮助不大。”一名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的同学解释退课原因。

    此外,由于每位老师的授课时间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等原因,这门课在一些同学眼中是“用来凑学分的课”,课程反馈问卷中有25%的同学承认这一点。对此,楼红卫回应:欢迎来凑学分。不过这并不是水课,希望大家都有所收获。

    如何避免成为一门“水课”,楼红卫强调了课程论文的重要性。本学期,该课程采取“课程论文60%+平时表现20%+参与课内外研讨情况20%”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是重头戏。这门仅有两个学分的课程,将安排3位常规助教和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助教组,帮助学生写出合格的课程论文。

     “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这是楼红卫的期待。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1024

     

    天津大学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

    天津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贯通融合,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会劳动”。修订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家国情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利用“北洋学堂”网络教学平台资源,采取“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方式讲好劳动教育类课程。建设劳动课程基地,打造“后勤大课堂”,建设生活技能、绿色节能、餐饮文化、商业经营、青春健康五大系列课程,加强生活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价值观念,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劳动体验站”,鼓励学生参与田间劳动、校园美化、校舍净化等活动,选派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涵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以专业实践锻炼学生“能劳动”。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劳动实践,立足新工科建设,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统筹生产实习、机械工程训练基础等实践环节,贯通工程研究中心、双创孵化器等教产研学平台,由企业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劳动项目实践,探索“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人机协同劳动”等实践,促进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依托搭伙众创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双创平台,增设本科生自主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劳动实践子课题;以互联网+”“未来三十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培育进取创新精神。推进行业劳动实践,聚焦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实施“青苗工程”“励行计划”,鼓励更多优秀学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在校生到基层党政机关实习实践,加深对基层工作的认识,每年参与行业劳动实践人数近2000人次。

    以文化浸润激励学生“爱劳动”。开展“自强之星”“劳动模范班”“文明示范宿舍”“最美后勤人”等评比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弘扬劳动精神。举办“奋斗青春最美丽”“薪火相传 匠心筑梦教育活动,加强正向引导,打造爱劳动的校园文化。组织学雷锋”“劳动美 奋斗情 家国梦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3年开展兴学之路劳动实践项目,不断加大扶贫类劳动实践的力度与频次,已组织1200余名师生深入全国50余个国家级贫困村,建设北洋梦想教室”58间,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108名。推进全员育人,明确各单位育人职责,制定不同岗位育人目标,倡导管理服务人员当好“不上讲台的老师”,增强学校各类群体合力推动劳动育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注重言传身教,凝聚劳动育人合力。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114

     

    东华大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东华大学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心灵。

    面向学生成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他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旷世峰巅,他的一竖一横都出自忧国忧民的伟大灵魂,他的一撇一捺都熔铸着对家国百姓的深深挚爱”。东华大学辅导员马也正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微课《忠魂正气-颜真卿》的录制。

    近年来,围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学校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新格局”的构建。拟定《东华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研究挖掘”,以制度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工作。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项目和文化育人专项,《也谈苏东坡》、《我们眼中的金庸》等网络博文,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国粹经典,戏曲浸润人生等项目聚焦挖掘戏曲文艺的内涵与精髓,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立足学科优势,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新特色”

    如何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创新?东华大学学生处处长廖丽金介绍说:“我们深入挖掘专业学科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滋养,组织开展一系列结合专业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涵养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东华大学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遵循的主基调。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具有纺织专业特色的“纺古经韵”文化节,开设“唐风古韵·锦绣纺织”十字绣作品展、扎染印花传统纺织工艺体验活动、“70年变迁,纺织服饰之美中国服饰演变专题讲座,通过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带领学生领略传统纺织的魅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依托学科专业特色的化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堂,架起了化学与传统文化的桥梁,通过发掘染整工艺、陶瓷文化、冶金、本草医药、制醋原理、四大发明等传统化工工艺中的传统文化魅力,引领学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校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相关教学实践当中。如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中,学校每年组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浓厚的学生与云南、贵州等地的非遗传承人结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学生通过采访、实地调研等形式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笃学尚行,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东华大学不断探索出的一条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看到这些璀璨的中国非遗文化,我们不仅感叹于灿烂的中华文化本身,更被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力量深深感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灿烂的一笔,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纺织学院学生赵泽阳在参加学校“蜡染苗韵浑天成,非遗织锦圆黔梦”暑期实践团后如是说。

    学校坚持每年组织数十支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不断拓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3年至今,东华大学小脚丫筑梦实践团连续六年奔赴安徽、湖北、四川、内蒙古等省份,通过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传统艺术家等,将黄梅戏、八极拳、羌笛、蒙古长调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

    结合传统节日,学校还开展了春节民俗文化介绍、清明网上祭扫、中秋节送温暖、重阳节感恩、“二十四节气”等线上系列主题活动,线上活动开展达100余次,推出系列宣传帖达600余篇,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次,在广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现代的有效链接。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91026

     

    青岛大学“四段式”入学教育成效显著

        青岛大学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和关键一课。近年来,学校在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受教育阶段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发挥新生入学教育的导航作用,围绕学校“一二三四五”(一就是立德树人为根本,二是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支撑,三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为保障,四是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四温”教育为方法,五是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的“五成”教育为目标)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完善了“四段式”新生入学教育,系统整合,协同推进,精心设计专题教育内容和措施,提高了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段式”新生入学教育,即将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为期一年,分提前教育阶段、集中教育阶段、深入教育阶段、巩固教育阶段四个阶段。将入学教育延伸至新生报到入校前,提前教育阶段自邮寄大学通知书开始至新生报到入校,集中教育阶段自新生报到入校至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教育阶段截止于第一学期末,巩固教育阶段贯穿于第二年的春季学期。

    提前教育阶段,突出“早”字。学校每年随录取通知书给每一位大学生邮寄了相关教育材料,及时更新、充实学校学院网站,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无缝隙对接和有效衔接。特别是今年,学校为每位新生邮寄了《给新生的一封信》,专门设计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报告》,引导新生和家长思考大学生活,制定大学的学业和生涯规划。学校利用“我和青大的故事”新生导航手册和“青大学工”微信公众平台,向新生推送新生入学指南,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学生资助、住宿安排、报道接站和安全防骗等信息。

    集中教育阶段,突出“全”字。开展了“梦启山海间、身许报国门”的主题迎新教育活动,为新生开设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第一课”。学校为2019级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轮椅女孩蔡东晓同学开展了精准帮扶,通过专人专车接送报道、协调物业公司为东晓母亲安排工作、增设无障碍通道,被社会媒体广泛报道。学校给国家贫困专项录取的286名学生免收卧具费和军训服装费,让困难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学校还专门举办了新生家长讲堂——与孩子一起成长讲座,各学院业集中开展了开学四堂课活动车和新生家长座谈会,搭建起了家校协同育人新平台。中秋节前夕学校设立了“星空放映厅”,分两晚共8场为8000余名新生放映爱国影片《建国大业》,旨在将中华民族传统中秋文化中对小家的思念融合到大家,将相连。校党委书记胡金焱为2018级全体新生作了题为《家国梦想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专题报告开学第一课。夏东伟校长为2019级全体新生做了《用奋斗将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专题报告暨新生开学第一课。

    注重典礼育人,突出“精”字。学校党委把军训成果汇报暨开学典礼,作为在全体本科新生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要教育活动,突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四个意识教育,精心设计,打造典礼育人精品。校党委书记胡金焱深情寄语新同学,校长夏东伟作了《新起点、新征程、新梦想》主题报告。学生分列式方队步伐坚定,军容整肃。军体拳、匕首操、刺杀操、单兵战术动作等训练课目的演示,展现了新生的良好风貌和较高的技战术。学生方阵变换出“1949”“2019”的数字向祖国致敬。8000余名本科新生用青春深情告白伟大祖国,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全体同学环绕150平方米的大幅国旗、挥舞8000多只小国旗深情共唱《我爱你中国》。全体同学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彩云的领誓下进行了庄严肃穆的《公民宣誓》。大气的典礼设计,精心的内容安排,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温情和情怀。亲身体验典礼的新生表示一入青大门,一生青大人,当学校的校徽戴在身上,我们已经成了一名光荣的青大人,我们定会使命在肩,不忘初心,筑梦青大,不负青春。广大同学、校友和社会人士纷纷在青岛大学青大学工微信公众平台为军训成果汇报暨开学典礼点赞,留下祝福和期盼,“秋风猎猎吹戎装,青大新生秀兵场,今日立下豪情志,誓作中华好儿郎”。活动结束当天,CCTV4CCTV13CCTV1、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民兵等中央、国家级媒体和山东教育发布、山东共青团、青岛电视台、青岛日报、半岛网等省市各类媒体均给予报道,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果。

    信息来源:青岛大学 20191020

     

    中国政法大学多措并举加强实践育人

    中国政法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融入实践教育各环节,立足学校办学特色,鼓励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创新培育“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卓越法治人才。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实务技能课程建设,印发《实务技能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确保法律实务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优化实践育人环节,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设公益学分,在“法律诊所”课程中设置法律援助实践环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设立司法实务全流程仿真课程,同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大校部共建、校所共建、校地共建力度,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理论实务双导师队伍,在部分学院试行“理论+实务联席双院长制,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协同融合,实现优质法学教育资源即时共享。

    拓宽实践育人内容。结合“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大法学特色实践育人。加强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建设,积极接待来电、来信咨询,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服务,传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模拟法庭等公益志愿服务。开展寒暑期法治课堂远程支教,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特教学校等开展支教。整合梳理校内有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的学生社团,建立支教联盟,整体提升学校支教质量,推动支教活动体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通过普法短剧、模拟法庭等方式开设法治课堂,在实践中教育学生增强以法律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创新实践育人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关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及校内服务等八个门类的常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奖学金、优秀志愿者评比等,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热点问题、把握社会主流、积极关切民生,年均派出近百支团队奔赴全国20余个省(区、市)展开主题调研,形成近百份调研报告。通过优秀项目评选、项目成果推介等方式,促进实践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主动扛起时代担当,把青春梦、法治梦融入广阔社会实践中。

    信息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2019102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多措并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举办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丰富教育活动,加强正面心理引导。组织开展以“筑梦 追梦 圆梦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举办爱的心理和成长”“和你更好地在一起,与自己的情绪握手言和等主题心理讲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开发自我潜能、促进健康成长。举办与自己的情绪玩耍——情绪释放艺术团体辅导”“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室友等团体主题沙龙,在心理疏导、身心成长、品质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关怀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成长理念、学会正向思维方式。

    搭建多样交流平台,加强朋辈互助教育。设立本科生心理协会和研究生心理协会社团,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主动性,强化自我教育意识,发挥同伴教育积极作用。加强朋辈互助辅导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助人技巧培训,推进心理骨干培训培养计划,以心理骨干为中坚力量面向新生班级全覆盖开展“班级向心力”团体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接纳度。定期开展“心语心晴”心理主题沙龙活动,提供同辈交流平台,共同诉说并解决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宿舍沙盘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宿舍人际关系,实现共同健康成长。

    提供有力条件保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在两个校区分别扩建心理教育场地,目前共设有心理预约接待室2间、个体咨询室4间、沙盘团体辅导室2间、团体心理活动室2间,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开通心理咨询网络预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公众号实现个体心理咨询预约和团体辅导预约。创新心理宣传形式,结合读书漂流活动,推荐优秀心理学书籍,举办读书交流会分享心理学知识,共同收获感悟。拓展心理健康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心理自助手册等载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构建预防预警机制,加强问题风险防范。建立心理档案制度,明确心理档案的规范格式,及时报送和记录相关情况,保证工作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分别编写发放《大学生心理援助指南》《辅导员工作手册》《大学生心理健康家长手册》等材料,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接受心理辅导,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排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断完善预警机制,针对有需要的学生,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按照半结构化的随访表格,在周末等学生休息时间进行随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访谈互动,有效防范化解心理问题风险。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91024

     

    重庆交通大学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

    重庆交通大学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顺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交通特色,积极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和产教协同育人,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以发展的眼光践行新工科理念。获批立项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新工科建设领导小组,出台《重庆交通大学“高水平新工科高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交通”主题,整体推进新工科建设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主动对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弘扬“两路”精神,立足交通特色,依托山区桥梁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主动融入服务三峡新通道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依托学校3个重庆市一流学科,全面建设29个重庆市一流专业,修订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以通专融合、跨界复合、协同育人为路径,培养造就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二是积极布局,以需求为引领优化新工科专业结构。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依托“路、桥、水”传统特色专业,围绕“交通+智能建设目标,重点建设智能交通与物流、智慧城市与规划等8个专业集群,带动全校专业重构、内容重塑、水平提升。聚焦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设置新工科学科专业,新成立重庆航空学院、智慧城市学院、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等,设置飞行器制造工程与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在稳步推进实践卓越工程师计划基础上,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结构,探索交通+艺术”“交通+文旅”学科交叉的新工科实践,建筑、土木、艺术跨学科团队在2019年世界桥梁设计大赛中包揽赛事全部两项一等奖。建立新工科统合设计实验班和英才计划改革实验班等拔尖人才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具备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全球视野和大工程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是深化协同,以实效为导向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国际合作,实现育人要素深度融合。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与中铁集团、中交建、四川路桥等1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国际工程”“PPP项目管理人才联合培养班等订单班以及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多主体共建共管学院,重庆航空学院获立项建设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与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团队、重庆机场集团、法国空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航空航天大学、新加坡新科宇航等国外航空类高校企业开展合作,服务重庆绿色航空事业发展。与同济大学共建重庆智慧城市学院,联合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研究和博士、硕士培养。建筑类专业与比利时、美国等高校开展国际联合毕业设计,培养复合型、国际化设计思维能力。

    信息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20191022

     

    海南大学:“一主三辅”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充满魅力

    海南大学第三教学楼211课室,一节思政课正在进行。

    “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下面请各组同学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海南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云阁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那么每个人想要什么就分配什么,想要多少就分配多少,到时我要8架飞机,出门坐包机,行吗?紧接着,这位同学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刚说完,另一位同学立刻站起来反驳,他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但绝不是一个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社会。它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生产能力的约束、自身其他需求的约束及社会限制的约束。”然后,他从共产主义的可实践性及人性问题出发,旁征博引,指出了二者的不同之处,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

    全班80人,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限时6分钟,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互相辩论,最后张云阁进行点评总结。张云阁说:“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自那时起,共产主义就不再是虚幻的乌托邦。共产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又是社会实践;既是一种理想,又是现实运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一场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正在进行中……”

    这是海南大学思政课的常态。一改灌输式的教学,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在上课前就通过教学视频或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答疑、交流互动,集中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近年来,海南大学创新思政课教学,通过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校园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辅的“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实现了学生到课率高、抬头率高、点头率高。自2013年开展满意度调查以来,学生对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1%以上。

    除了利用翻转课堂“辩”着上,海南大学的思政课还可以“演着上,拍着上,走着上,赛着上”。

    演着上,学校开展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历史剧汇演”、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道德剧汇演”。早在2015年的春季学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海南解放65周年之际,8000多名大学生依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自编、自导、自演了354个历史剧目。

    拍着上,学校开展以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微电影展播”。学生们根据思政课要求自己拍摄了113部反映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活的微电影。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评选出10部优秀微电影进行展播,内容涉及反腐、惜时、抵制诱惑、支援西部、实现梦想等题材。此举填补了学校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的空白,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走着上,每年组织学生代表到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入户调查,用脚步丈量省情民意。学校精心挑选了10个社会实践基地,包括红色文化类、历史文化类、社会主义新农村类、道德与法律类及省情校情类。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回校后不仅要提交调研报告,还要制作20分钟的PPT向班级汇报。

    目前,海南大学“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贯穿于四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制度化、体系化。该模式得到了海南省教育厅及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认为这一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的几个难题:一是破解了实践教学落实难问题;二是解决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层皮”问题;三是解决了实践教学组织力量单一薄弱问题。该成果先后荣获了2017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张云阁教授负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政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现在,海南全省高校思政课都程度不同地借鉴了“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方法。西南财经大学、青海大学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借鉴应用了“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南开大学、郑州大学等全国20多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同行先后到海南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张云阁说:“学校思政课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得益于全校各部门协同育人为思政课赋能,海南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全员参与,共同发力,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主体由个体教师转变为学校层面的多主体联动,有效破解了实践教学组织者单一、力量薄弱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认为,海南大学“一主三辅”教学模式是“三全育人”的积极探索,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使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操作性强,可复制,可推广。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191017

     

    山科大实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山东科技大学围绕“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和“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创新、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巩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施“思政课程建设计划”,打造优质思政理论课程群。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20门,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3040个,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50名。

    优化专业布局,积极建设新工科。以学校办学定位引领专业布局优化,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到2023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稳定在70个以内,本科在校生数控制在3万人以内。积极建设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重点建设新工科专业510个。

    推进专业认证,建设一流专业。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工科专业为重点,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数量达到1520个。积极申报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力争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30个;获建山东省对接十强产业优势特色专业(群)510个、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015个。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设一流课程。对接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打造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推进特色教材建设,力争获批省级优秀教材1530部。加强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建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力争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050门,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015门。

    健全体制机制,深化协同育人。深度对接山东省和青岛市发展战略需求,强化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优势行业领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结合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强化科教融合,建立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建设山东省示范性产教融合新工科学院23个、示范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35个。

    推进开放办学,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境)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推广“2+2”“3+1”等联合培养项目,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大力推进课程及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建设本科双语示范课程30门,引进和建设一批优质全英文课程,新增国际学生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23个。

    严格教学管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树立学院办大学理念,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按照更严、更实、更细、更新的要求,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抓严管教学秩序,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科学合理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严格全过程管理,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健全学士学位管理制度,严格学士学位标准和授权管理,严把学位授予关。

    学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优化学生管理和服务,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育浓厚质量文化。

    经过五年的持续建设,山东科技大学力争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30个,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专业新体系;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050门,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现代化;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显著增强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20191111

     

    合肥工业大学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管理方式,深化机制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教师引育与管理模式。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结合,加强岗位聘期管理。在引进方面,坚持破除“五唯”、科学设置人才岗位,推进校外引进和校内选拔相结合,实行学术水平综合评价、代表性成果同行评价、成长潜力评估,努力做到人岗相适、按岗聘用。在培育方面,实施“黄山学者”计划,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通过政策支持、跟踪培养,为其提供快速成长通道。在管理方面,规范人才引进和考核程序,明确各类岗位基本职责和聘期工作任务目标,对青年教师实行“5+5”聘期制考核,形成非升即转、能上能下、择优聘用的用人机制。

    改革考核与薪酬分配体系。克服过去教师考核中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实行教师技术职务与教师实际收入适度分离原则,即教师薪酬级别主要由科研水平决定,但教师实际收入主要由教学工作的质与量决定。在年度考核中明确教师首要工作是人才培养,将考核焦点集中在教学工作上,重点考察教师教学工作完成情况。调整过去绩效工资按教师职级标准直接拨款的模式,将收入占比最大的绩效工资与教学工作直接挂钩。通过实施以教学为导向的考核分配制度,不断优化绩效拨款方案,引导教师回归课堂、回归教学本位。2016年以来,教师绩效工资年均增幅达12.8%,教师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日益增强。

    优化职称与职级晋升制度。坚持“量质齐评、好中选优”的思路,突出“追求卓越、强化绩效、分类评价、公正透明”的评聘原则,提高职称评聘各项基本业务条件。强化“学科分类、业绩导向”的职级评价晋升机制,将科研成果作为核心指标、教学水平作为优选指标、服务年限作为参考指标。在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含艺术学类)的基础上,新增通识及公共基础类岗位、双肩挑管理类岗位,推行首聘与续聘相结合的岗位分级模式,突出业绩导向,形成有效的职级晋升机制。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建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管理制度,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将师德建设贯穿教师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全过程,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绩效分配、职务评审、岗位聘用和奖惩等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遵守师德规范、践行学术道德的良好风尚和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的浓厚校园氛围。

    信息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20191031

     

    浙江财经大学要打造引领全国的双创教育“财经高校模式”

    书香浸润的浙江财经大学校园暖意横生——为了迎接45岁生日,浙财大近日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大赛,如首届浙财校友创业英雄汇开赛,十多位年轻校友带着创业项目回母校展示;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阵容囊括了全国所有财经院校。

    浙财大这所被誉为浙江“财税系统黄埔军校”“会计师摇篮”“金融家沃土”“企业家殿堂”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结出累累硕果。

     “我们走出了财经类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特色之路。”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表示,正值45周年校庆,学校不断发挥财经特色优势,有效融合校友资源,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大力倡导实践教育,构建了三高、三全、三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大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创新创业充分融入通识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个性化培养等不同层面。

    学校全方位搭好“双创”舞台让校园创业明星在赛道上飞起来

    爱跳舞的王珂,是浙财大财政税务学院应届毕业生,他和不同专业的14名同学组成了艺享团队,用短视频形式进行舞蹈智能教学,打破舞蹈入门门槛。浙财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我们能学而思,思而求索,在创新中学会课堂外的知识。王珂言语间充满感激。

    浙财大有不少这样的校园创业明星。如会计学院大四学生沈欣黎,入选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去年3月,她成立了杭州森原林旅游咨询有限公司,随后她和团队21名成员与20余家民宿、10余个乡镇达成合作,策划成立径山书院品牌,市场估值达500万。她的项目《星期天——基于游客体验的乡村民宿拓展平台》曾在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二十多个奖项。创业学院的老师帮助我们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开发我们的可能性,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团队成员说,创业导师保驾护航,学校各类比赛平台练手,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分不开。浙财大创业学院院长尤利群分享了“秘诀”——学校根据学生特点与兴趣,开展分层分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针对新生设置了“100新动力训练营KAB创业启蒙班等项目;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3+1”“创业特训营等项目。对接市场,打通最后一公里尤利群说,学校开设蓝创学堂,对具有强创业意识和意愿的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训练,并对学生项目全程跟踪管理。通过创客相亲集市,搭建大学生创客项目发掘、培育、跟踪、推荐、孵化等一体化服务平台,促成项目落地。学校还连续三年开展了“校友项目对接”“寻找梦想合伙人”等活动10场,成功牵手30多个师生共创、校友学生共创项目。

     “扶上马、送一程、事事想在前”“发展共同体”下学生毕业后也能获助力

    创业最怕遇到瓶颈时没有“援兵”。浙财大对学生的创业帮扶不止在校园,还延伸到毕业后。在浙财人眼里,校友与母校是文气同根、文脉同源、文化同心的“发展共同体”。近年来,浙财大深入实施“校友名校”发展战略,制定了详细计划,打造服务校友、助力母校、共赢发展的平台。

    45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学校有效整合校友资源,举办校友英雄汇等创投活动,设立校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融合经纬中国、普华资本、蓝山投资等一大批优秀校友资本助力创新创业。对于在先前走访中发现的创业校友遇到的共性发展困难,浙财大校友总会发起了首届浙财校友创业英雄汇活动,齐聚投资人校友、上市公司高管校友与创业者校友三路英雄,邀请全球创业校友,优选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及日本等地的近40个校友创业项目,最后产生十强项目进入路演展示,并与9组投资人、上市公司高管评委现场签署投资与合作意向书46份,建立“导师带徒”关系34组,通过这样的长期结对、常态帮扶搭建科技链、产业链、金融链深度交融的互动平台,助力广大青年创业者校友更好地成长。

     “在创新创业领域,学校很‘前卫’,事事想在了前面。”英雄汇金奖项目负责人、三年前毕业于浙财大金融专业的夏远薏,开设了财经公众号“饭统戴老板”,目前微信粉丝超150万,在2500个公众号中名列微信价值排行榜第9名。获奖后,夏远薏现场拜师并与师兄结对。她非常感谢母校的无私帮助,同时也惊叹于母校财经金融专业创业校友人数之多,创业质量之高。

    一直以来,浙财大坚持“三必访”,累计走访投资人、上市公司高管、青年创业者校友近100位,先后举办多场创业交流与座谈,听取创业校友现阶段发展需求,帮助校友剖析问题,聚焦痛点,寻找根源,积极联系投资人校友和上市公司高管校友,以及青年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坐镇把脉,聚合更多资源。此前,学校联合浙财投资人俱乐部钱潮会、浙财校友上市公司高管俱乐部,推进四引结合:引智”——创业导师帮扶计划,业界导师长期跟踪帮扶;引士”——创业伙伴寻找计划,校友人才齐聚耦合发力;引资”——创业成长腾飞计划,校友资本助力无缝衔接;“引流”——创业交流互鉴计划,校友资源精准服务专业。

    打造双创教育的“财经高校模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梦想的种子在校园里埋下,而后慢慢开花结果。浙财大杰出校友、普华资本董事长曹国熊,蓝山投资创始合伙人王晓明,盈阳资产创始人楼栋,这些叱咤风云的投资者都毕业于浙财大。

    在浙财大校园里,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这也与该校创立的凸显财经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有着紧密关联。坐落于钱塘江畔的浙财大,弄潮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校园文化土壤之中,学校始终将学生学术性社团作为创新创业孵化育苗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衍地,比如成立于1993年的学生金融学会,成为浙江省十佳学生社团,其创立的模拟股市竞赛已升格为浙江省金融学科唯一的省级A类竞赛。另一家创业者协会,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百强大学生创业社团。

    在培育文化的同时,学校在发展特色和品牌上也下足了功夫。比如着力打造“高度科学、高度融合、高度开放;全员参与、全方位改革、全体系管理;财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三高三全三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科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两个层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广泛的校企、校地、校校、国际合作关系,如学校与上城区政府合作成立创业学院上城分院,与杭州创立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文华创立方”,与杭州绘自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超校联盟)合作建设下沙校区“绘梦空间”等。

    李金昌表示,学校结合财经类高校学科特点,大力开展“服务+其他行业创业实践,通过推动服务创新,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全力打造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财经高校模式。今后,学校将继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信息来源:杭州日报 20191031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冀ICP备05007415号 保公备13060310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