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系:立生态环境前沿 育绿水青山人才 书雄安碧色诗篇
2024-10-13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生态环境系是河北大学打造服务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学科特色、推进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双一流”学科群建设而设立的二级学院,下设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2个本科专业,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生态学硕士学位点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授权硕士点,环境光生物化学交叉博士点,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白洋淀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环境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教研室为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依托河北省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培育环境类高素质卓越人才,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绿色雄安,支持美丽河北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学院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的需要,紧密对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布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机制,以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技术的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工程教育模式,服务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建设。

一、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生态环境系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示范,主动服务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党建赋能科研创新,践行育人先育师、育人先育己、育才先育心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微粒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铸魂、素质筑基的育人目标。进行师德师风集中培训学习,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严格教师选聘、考评、督导环节以及师德失范惩戒;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着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注重学术诚信,定期开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讲座。

1  在党建引领下创新生态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承黄大年精神,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学大纲与质量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阶段保障教学质量,形成了教研室管理制度10套,构建了以“十制并举”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青年教师帮带制、师资培训制、教研室试讲制和教学须知助力构建了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的培育梯队。教材选用制、集体备课制、实时听课制持续提升了全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规划制、负责人工作职责制、教师工作条例为学院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近3年,开展教学观摩30次、教学讨论18次、集中备课6次、其他教学研究活动10次。此外,学院启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双选结对子,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与政府、企业联合筹建 “双向流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体现“产教研融合”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实体基地,形成多主体 “三全育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一套。在全国率先建成一支成建制驻守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教师团队,践行“把论文写在雄安大地上”的誓言。

2  “四个面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

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学院以卓越环境工程师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三全育人模式为途径,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与数十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协作,共建共享实践基地,深化政产教研四维融合,构建四维三全环境一流专业和人才建设体系。

1)通过科研实践反哺专业教学,建设综合实践课程和教改项目。指导教师全面制定与设计课程和教改项目实施方案,依托实践平台开展科研实践工作,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2)学生通过导师指导、学生自学、科研小组合作等方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实际项目,巩固实践与理论学习效果。(3)通过专题工作营,形成教学、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学院分别与保定银定庄污水处理厂、联合水务(高阳)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署实习协议,每年外出实习学生达到100人左右。20244月,我系申报的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实践基地,被评为“河北大学第四批教学实习示范基地”。结合政校企合作课题开展实践教育教学,将高校科学技术、师资力量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202312月,学生互联网+竞赛项目《荷红苇绿——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综合治理·公益纪实》获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金奖。

3  科创服务实践育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四、聚焦学生为中心,保障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持续改进

自建系以来,生态环境系持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特色育人模式,学院导师对学生进行全周期、系统化的专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按照“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工作模式,达到“一降、二升、三满意”的目标:即降低“问题”学生比例;提升学生深造率,提升就业竞争力;最终使学生、家长满意,教师、学校满意,从而让社会满意。切实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认可。

搭建三级督导听课(学校、系、专业)、学生即时评价反馈体系,即教授听课制、学院负责人听课制、专家督导听课制、学生评教制和信息员反馈制,将监督、评价和反馈等教学信息活动整合于一体,保证师生全员参与,分级负责,反馈及时,整改措施得力,保障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

建有聚焦“评学”的质量监测、反馈、分析和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机制,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过程和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学,将教师评学结果与学生评教结果对比分析,总结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五、加强联学共建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多次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开展碧水青苇里,清河寻梦行调研交流活动、党建联学共建活动;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师生团队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围绕雄安新区建设,让大思政课在村头淀边扎根,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与名校交流,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党建模式,不仅增进了生态环境系学生与外校学生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学生活,也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联学共建交流活动,为学院与兄弟院校在本科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校际协作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对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合作、共促一流本科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学院师生与清华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开展联学共建交流

六、产学研用,构筑“新工科”综合创新育人新高地

双碳背景下,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雄安新区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思政、育人、师资、课程、基地为抓手,紧密对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布局;以绿色产业发展和创新技术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工作,切实推进政产教研四维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培养爱国担当、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师精神、勇于探索实践的卓越环境工程人才。

1)通过搭建工科实验装置、进行现场连续监测、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夯实生态环境系新工科建设的基础。(2)通过师生的交叉学科项目研究、与国家级生态环境实验室的合作、环境光生物化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建设,搭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育人平台。(3)通过环境类志愿者活动、教育科普活动、学术交流论坛等形式,拓宽思创教育融合育人思路。(4)通过企业走访、智库单位合作、环境监测服务项目等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综合创新育人新高地建设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政产教研四维融合,教师团队内涵式发展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0%以上,河北省优青1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人选、河北大学毓秀名师1人。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为媒介,积极对接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和雄安集团,通过与政府、企业多方合作,构建政产教研四维融合三全育人平台,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建设实践教学团队与特色课程,实现环境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学院依托环境工程省级一流专业、京津冀(雄安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了雄安新区府河湿地、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银定庄污水处理厂、河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建实验室等11个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政产教研四维融合式育人模式,获批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师生党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得第23届河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2022年河北省学雷锋模范岗、2022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河北大学“师德标兵”“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和“三育人”先进教职工等表彰称号。

6  雄安新区实践平台建设——白洋淀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

本科生雄安新区府河湿地生产实习

二、科研反哺教学,服务反馈教学,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通过政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建设、创造职业环境,强化对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针对工程类学科的特点,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方式转变为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交互进行的有机融合,课程可在学校和实践基地交叉进行,培养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力军。

3年,教师获河北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及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三等奖各1项,市级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1项,河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河北大学第十届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河北大学第九届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河北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河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1门,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教师主持省级教改课题6项,合作2项,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

教师主持及合作省级教育教学课题

三、学生创新成果丰硕,工程素质全面提升

以国家与地方需求为导向,围绕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产业行业发展目标,广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签署近自然湿地修复技术与应用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态环境前沿一线体验雄安新区白洋淀治理工作,在实践中近距离参加到国家千年大计建设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

8  师生团队在白洋淀腹地采集样本、调查评估

基于实验室开放与共享机制,教师指导本科生进行学业规划,开展科学研究,支撑科技竞赛,助力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规范,共享机制健全,成效显著。在大学生创新训练、“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24项,本科生双创立项9项(国家级6项,省级1项,校级2项),其中学生作品《荷红苇绿——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综合治理·公益纪实》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红旅赛道金奖,2022年河北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获评人民网高校优秀校园新闻作品。

9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红旅赛道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