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
2024-10-27

 

根据《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关于对河北大学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通知》(教评中心函[2024] 67号),我校将于11月份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审核评估,线上评估时间为111-1114日,入校考察时间为1121-22

为使广大师生精准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内涵要义,全面深入了解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特编制《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手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新一轮审核评估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从《自评报告》中摘选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教学成效等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内容,从《示范案例》中摘选两大特色案例,展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

第一部分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一、新一轮审核评估

新一轮审核评估是相对于20132018年组织的审核评估而言的。20211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新一轮审核评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二、新一轮审核评估“新”的体现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上轮审核评估的延续、改进与升级。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评估导向的变化。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评估内涵的变化。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评估类型的变化。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方案和不同指标模块供高校自主选择。

评估方法的变化。采取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突出评估为学校服务。

评估功能的变化。突出评估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三、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坚持推进改革。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

坚持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工作实效。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四、新一轮审核评估分类

新一轮审核评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具体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二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三是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河北大学申请参评第二类第一种,即: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五、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程序

评估申请。高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包括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

学校自评。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全面深入自评,形成《自评报告》并公示。

专家评审。线上评估专家1521人,通过审阅材料、访谈座谈、听课看课等方式进行评估,提出需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入校评估专家59人,2-4天内重点考察线上评估存疑问题。综合线上和入校评估情况,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反馈结论。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审议《审核评估报告》,通过后作为评估结论反馈高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限期整改。高校在评估结论反馈30日内,制定并提交《整改方案》。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台账,持续追踪整改进展,确保整改取得实效。两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督导复查。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高校整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将采取约谈高校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公开曝光等问责措施。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六、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评估内容

1)线上评估

研读“1+3+3”报告(“1”个《自评报告》,“3”个教学报告:《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3”个就业报告:《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调阅材料。调阅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实训等材料。访谈座谈。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开展,访谈对象包括校领导、管理干部、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听课看课。

2)入校评估

    通过深度走访座谈、实地考察办学条件和实习基地、补充调阅材料、听课看课等方式,对线上评估存疑问题进行考察。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七、参评学校需准备的评估材料

基本材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申请报告等。

教学档案:课程大纲、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践等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

支撑材料:教学资料、学生学习档案、各类记录性材料、合作协议及其他佐证材料等支撑材料。

引导性材料:12类材料清单【专业、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用人单位、学生、毕业生、教师、校领导、部门(学院)负责人】,课表、校历等材料。

特色材料: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


第二部分  

河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 拷贝一、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建校伊始,秉持“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高起点开展本科教育。1933年,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其后历经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不同时期。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址河北省保定市。虽数易校名、几经辗转,但办学历史从未中断。

校训:实事求是

校风:博学 求真 惟恒 创新

办学理念: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办校 服务兴校 依法治校

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高水平大学

1236”基本工作思路:即:锚定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建好燕赵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两大学科群,实施“文科登峰,理工科振兴,医科崛起”三大战略,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创建,一流师资建设,一流科研创新,一流社会服务,一流改革释能六项工程。

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教师概况及建设成果:现有专任教师2257人,博士学位占比70.6%;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优秀人才54人次,燕赵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55人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3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生概况及突出成果:现有本科生2829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2023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2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1项。

专业概况及建设成果: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一流本科课程21门,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文科”项目5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14个。

学科概况及建设成果: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博士点11个,基本实现学科全覆盖;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第五轮学科评估9个学科进入B档,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两大学科群牵头学科进入B+

科研概况及突出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2018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重点项目2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获教育部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自然科学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对外交流合作概况。先后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设有河北省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南美洲、亚洲、非洲承办孔子学院3所。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士、硕士、博士全覆盖,是“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河北省首家具有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高校。

办学条件概况。设有五四路校区、七一路校区、裕华路校区三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66亿元;教室面积16.93万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3.63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21.25万平方米;纸质图书450余万册(古籍2.6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69个、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150余万册。引入银校合作专项资金1.5亿元建设38个信息化项目,打造“一网通办”平台。

党建标题标签元素8-3zhengchang二、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自评报告》内容摘选)

(一)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坚持党的领导方面的举措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三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健全以《河北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领域的作用。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建强第一课堂主阵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共建共享、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同频共振。

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把育人成效融入教师准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全过程。出台《河北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将“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显著”列为建设目标。完善《教学与科研高端成果奖励办法》,激励教育教学实绩。出台师德师风系列文件,完善立德树人约束机制。

3.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一是构建协同机制,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台《河北大学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抓总、各单位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理论武装、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等七大体系为抓手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在全国首倡“滴灌”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网格化、立体式、全覆盖“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制定《“三全育人”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以“大思政课”建设工程行动推动该体系提质升级。二是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思政课程提质升级获全国思政课教师展示大赛二等奖2项。实施“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经典”里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胶片”上的思政课。建成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等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4.课程思政举措与成效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设立36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与新华网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入选省课程思政示范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奖11项,其中特等奖1项。2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9门本科课程入选省级示范课程、名师和团队,5门课程上线新华思政平台。

5.本科教育教学会议召开情况

2021年召开第八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制定《河北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提出12345”行动计划,即:坚持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践行两大育人理念——“滴灌育人”与“融通”育人;扭住三个重要抓手——“双万”计划,“四新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实施本科教育四大工程——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革命,机制创新;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2024年召开第九次本科教育工作会

6.推进“四个回归”的举措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学生学习回归常识。评奖评优和推优入党等突出学业成绩权重,推荐免试研究生学业成绩占90%。强化学业预警,健全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奖惩保障机制,推动教师育人回归本分。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放在人才评价、职称评聘首位,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举行老教师荣休和新教师入职宣誓。将本科教学工作量和质量评优作为职称晋升的充要条件。落实“五育并举”,推动人才培养回归初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实施方案,通过制度、课程、教学、班级、文化五大体系建设,构建“五育并举”贯通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助力高等教育回归梦想。

7.坚持本科教学优先发展的体现

加强教学经费和条件保障。生均教学日常运行费支出11389.58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2625.23元、实习经费支出488.58元;改造升级289间公共教室,35间为智慧教室;引入银校合作专项资金1.5亿元推进38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综合实验楼、国家工程实验室楼、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教学楼、游泳馆、多功能馆及风雨操场等。加强师资队伍保障。河北大学列入人员总量控制试点,启动坤舆学者支持计划、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优秀人才年薪制。2019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711人、遴选培育坤舆学者199人,国家级人才数量增至54人次。

(二)培养过程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出台《关于制定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各专业根据《意见》修订2023版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符合专业类国家标准、认证标准和学校办学定位,体现“产出导向”理念,理清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毕业要求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新版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完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三层次课程体系,设置学术研究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打造校本特色通识课程群、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群,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政产学研优质课程群。第二课堂设置思想成长、社会实践等8个模块课程。

2.学术型人才培养举措与成效

夯实理论基础。培养方案设置通识教育课与学科基础课。通识通修设置10类课程,通识通选涵盖5大类课程。学科基础课分为核心课和拓展课,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突出科教融合。连续十余年实施科教融合试点班制度,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开设生命科学星辰班等14个协同育人试点班,实施“三早”培养机制(提早选拔、提早完成课程教学、提早进入科研团队)。培养创新能力。开设学科前沿类课程,依托“大创项目”“挑战杯”等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

3.专业建设举措与成效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落实“四个一批”要求,即新增一批战略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优势专业、撤并一批饱和低质专业、加强一批民生领域紧缺专业。规划建设主打专业3个、骨干专业17个和“四新”专业42个。2019年以来新增专业6个、撤销16个。完善专业设置体系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对社会需求少、办学条件差、质量难保证的专业减少招生、暂停招生、撤销专业;建立与招生、就业、培养质量、社会需求、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挂钩的专业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法语、英语等专业辅修和双学位课程。开设法学、预防医学、通信工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开设“立法理论与实务”“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2个微专业。

4.实践教学举措与成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分文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0%,理工、医学类不低于25%。以项目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建设,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7门;获评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采用“2+2”两段式培养模式,与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学分互认;建立河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实习实践基地,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36个。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近三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科研课题、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比例在70%以上,学术不端检测合格率达99%,毕业论文优良率60%以上。

5.课堂教学改革举措与成效

开展课堂教学革命倡导“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化,鼓励教师将学术前沿融入教学。推进过程性考核,设立过程性考核专项教改和试点课程。打造智慧教学新场景近三年在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奖44项,其中一等奖12项。获评2023年“数字校园建设省级示范校”,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把牢教材使用质量关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修订《教材管理办法》,制定《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凡编必审”“凡选必审”,马工程教材使用率达100%

6.卓越人才培养举措与成效

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中科院共建生命科学星辰班,与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共建“数学拔尖班”,与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共建“软件工程联培天河班”,校内共建“英语+法语”试点班、“临床医学跨学科协同育人实验班”,开设“立法理论与实务”“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建有1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试点班。加强“四新”建设制定“721”计划(7大举措21项重点任务),举办“四新”教育教学创新论坛,开展“四新”项目培育。获批国家级新文科项目5项、新工科项目4项。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落实OBE理念,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全省第一、全国第56位。打造一流本科课程。精选6门优质通识教育网课编入“新生入学前教育”学习指南。引进校外优质通识网络课4220门,超星平台建课近2万门;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推动优秀教材建设从教学业绩成果认定、职称评审、高端成果奖励等方面激励教师开展教材研究,近五年公开出版教材168部,其中高水平教材98部,1部获评“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7.创新创业教育举措与成效

搭建“三级孵化”实践平台“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构建院级科研驱动型众创空间、校级综合型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和校外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三级孵化加速体。依托禾苗众创空间等国家、省级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开发和产品验证孵化平台。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本科生开放。构建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业学分纳入第二课堂必修学分,构建创业基础课程全覆盖、专创融合课程全贯穿、创业精英课程个性化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获批省级专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25门、创业实践基地5个。建立“三层递进”师资培养体系。组建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就创业一线干部以及政府、企业、行业导师组成的双创导师库,形成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创业实践三层递进师资培养体系。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支持创建30多个学生社团;实施“国创计划”。近两年获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603项,其中国奖98项,2023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2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1项。

(三)教学资源与利用

1.资源建设举措与成效

开发建设优质课程建成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2门、省级3门,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省级9门。引进优质通识教育网络课4000余门,超星平台建课近2万门,开通《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等多个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打造智慧教学环境2020年以来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235间教室多媒体设备改造升级,其中35间智慧教室。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56个教学实验室项目。

2.科研反哺教学情况

建立“教师科研项目”和“自主申请项目”双轮驱动的本科生创新项目参与机制,和“尽早开展选拔、尽早学习结课、尽早加入科研团队”的“三早进”机制。本科生每年上千人次参与各类科研课题。近三年22%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认定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项目109项。开设学科前沿类讲座论坛报告会980余场。

(四)教师队伍

1.师德师风建设举措与成效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师德师风系列制度,将师德教育纳入新教师校本培训等培训活动。开展师德师风考核,教师招聘与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均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营造尊师重教浓郁氛围推动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十项准则》,党委书记为新入职教师作开班第一讲。开展师德标兵、“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评选,典型引领和辐射带动。

2.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举措与成效

以训促教。开展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等分层分类培训。以评促教。实施“课前审教学资料、课中听课堂教学、课后看教学反思”一体化教师教学评价。以赛促教。组织教师参加教创赛、青教赛、课程思政竞赛等教学竞赛。成效成果。教学名师国家级2人、省级31人;教学团队国家级1个、省级22个。近三年教创赛、青教赛、课程思政竞赛等获国奖17项,其中一等奖2项。

3.教师教学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激励:制定《教学竞赛奖励办法》,明确奖励标准;获奖教师职称评审享受绿色通道、直通车政策。高端成果奖、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突出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竞赛奖等教学业绩成果运用。

约束:职称评聘、名师团队评选均将本科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评优作为必要条件。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基本条件,落实在绩效分配、高水平业绩成果奖励和年薪制工资人员遴选中。

4.教师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

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设立独立建制的正处级教师发展机构,通过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教学竞赛、教学评价等助力教师发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现专业全覆盖;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闻学专业(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5.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信息能力的举措

启动科研培育计划,制定实施《校长科研基金管理办法》 等科研培育资助等制度文件。选派骨干教师近千人参加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数字化培训、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等。

6.教师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实施情况

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不同引进条件,进人政策“一院一策、一事一议”。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实行分类评价,按照岗位类型设置不同业绩成果条件。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细化岗位类型,强调实绩。修订《高水平研究成果奖励管理办法》《年薪制工资管理办法》,以绩效考核、分配和奖励为抓手,结合岗位特点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7.国际交流学习情况

10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有河北省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承办3所孔子学院。近三年22名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访学、国际会议,60余名教师参加科技卓越人才国际交流计划。开设“毓秀国际文化大讲堂”,组织“管理干部外语能力提升训练营”,开设多语种培训项目。

(五)学生发展

1.理想信念教育举措与成效

践行“滴灌”理念,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思政引领体系,制定《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各方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组建“轻骑兵”宣讲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党史教育”“青年大学习”等主题活动,连续十余年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河北大学“德育答辩”课程化十五年创新实践》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优化网络思政生态,“河北大学青年”6次位列全国高校团委榜单前三名,3次登顶全国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榜单。坚持标本兼治,把学风建设落实在学生发展全场景。实施卓越学风培育工程,组织志愿者讲“实事求是”校训故事,实施优秀学生“领雁”计划。织密学生严格管理网,建立教学检查、听课、考风考纪巡视等制度,评奖评优把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

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培养情况

夯实理论基础、课赛协同提升创新能力。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第一课堂三类平台课程与第二课堂8个模块,突出学业全过程评价。出台《学生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重大成果奖励办法》,实施学科竞赛“育苗”计划,近三年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98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2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推动“五育融通”,启智润心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出台劳育、体育、美育实施方案。体教融合,学生体测达标率85%左右,近三年获省级以上体育赛事奖励11项。美育润心,开设19门艺术教育公共课,开展“艺术美育浸润行动”,举办“坤舆艺术名家大讲堂”等活动。劳育促行,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新生入学前教育”,出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建设“河当家-共享厨房”“坤瑜女子学堂”。强化综合实践,激活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现有社团114支、会员15000余人,年均社团活动400余场。形成“一院一节一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文艺作品年均500余项。连续23年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现有志愿者组织45个、志愿者25000余人,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和“西部计划服务团”。在第五、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分别获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

3.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举措与成效

在地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与“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3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44份合作协议及备忘录。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开展本科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加快本科教育国际化进程。实施“师生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工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开设3所孔子学院;与里约天主教大学签署本科交换生项目,与马来西亚彭亨大学联合启动教师互访、互开本科课程和本科交换生项目。提升国际交流教育质量。三年来资助270名学生进行学期交流及联合培养,组织196人参加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课程;开设韩国全州大学语言预科班,选派45人赴韩短期互换交流。

4.学生支持服务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全员协同支持服务学生。实施领导干部、党员联系师生制度,开展就业帮扶。专职辅导员配比为1:178,专职心理教育教师7人。近三年公开招聘60名专职辅导员,选聘500余名兼职辅导员。推进社区网格管理,网格员包联实现全覆盖。健全五套机制。智能化服务机制:上线学生事务网上服务平台,搭建“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实施接诉即办。专家化培养机制:建设34个特色辅导员工作室。1项成果入选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精准化资助机制:联合优势企业投入100万元启动“晨光行动”助学项目;近三年为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资助金9000多万元,资助6万多人次常态化国防教育机制:构建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日常国防教育“三位一体”军事课程体系,建设国旗护卫队、国防后备营、消防训练营。全主体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23366”重点关注机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成21个二级心理辅导员站、8个示范心理辅导员站。深化学分制改革。积极推进转专业、课程认定与学分转换、弹性学制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个性化选择空间。改革第二课堂评价。设立第二课堂素质学分,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六)质量保障

1.教学质量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

制度标准建设:坚持OBE理念,制定《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等各环节质量标准。机构队伍建设:在河北省率先成立独立建制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率先实施督学制,现聘校级督学30人、院级督导165人、学生教学信息员680人。

2.严把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关情况

严把课程考核关:制定《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制度,考前诚信教育,考中巡视,考后监控倒查。近五年处理违规学生118人。严把毕业论文关:修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具体要求。开展学术不端检测和校内抽检;开展毕业论文专项评估。

3.常态化评估机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专项评估:87个本科专业开展评估。组织教师教学、试卷、毕业论文等专项评估。实施三类课程、三种模式、四方主体,“课前审资料、课中听教学、课后看反思”一体化的“3341”教学评价模式。专业认证:出台《关于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通信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安全工程、临床医学5个专业通过认证,土木工程、自动化专业获得专家进校考查资格。质量调查:2011年起开展在校生学习与成长、毕业生短期和中长期跟踪、教师教学满意度等质量调查。国际评估:2017年省内领先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23年接受再认证现场审查,省内首家申请再认证的学校。

4.评估结果运用与持续改进情况

根据人才培养达成评价结果优化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根据教师教学、试卷等专项评估情况完善质量标准、修订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资料。教学评优结果作为名师、团队等评选及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或重要依据。试卷、毕业论文评价结果纳入学院绩效评价。根据专业认证结果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制度。用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现短板弱项,制定整改举措。

5.质量文化建设举措与成效

党委书记多次为本科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为新入职教师做“开班第一讲”。坚持OBE理念,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及信息收集、反馈与运用机制。评选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优秀教材奖等,举办老教师荣休和新教师宣誓,开展师德标兵、“学生最喜爱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连续举办三届省教学质量保障研讨会,定期举办“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周”。

6.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与实施情况

制定《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及时发布招生、教师、学生就业等信息。在信息公开网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在教务处网站主动公开,通过教学例会、入学教育等形式向学生宣讲。定期发布各类评估与调查报告并进行解读。

(七)教学成效

1.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近三届《毕业生中期发展与培养达成评价报告》显示,毕业生对培养目标达成的自我认可度较高,认为通用能力、核心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够较好满足工作需求,职业发展态势向好

2.生源情况

年度招生计划稳定在7000人规模,面向全国26个省份招生,省内招生计划占80%90%以上的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高于河北省省控本科线100分以上。

3.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三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90%以上,升学率均在30%以上,2023届毕业生升学至“双一流”高校占比56.44%;省内就业人数占比50%左右。就业占比较大的为教育业、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约40%左右。

4.毕业生与在校生满意度

近三届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评价均在95%以上;毕业4年的毕业生教学总体满意度整体稳中有升。在校生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7%97%96%97%,高于“双一流”院校。

5.教师满意度

《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显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总体满意度98%。师德教育满意度99%,教学能力总体胜任度92.4%,教学总体投入意愿为94%,教师发展工作满意度98%

6.用人单位满意度

《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均在95%以上。对毕业生工作能力、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均给予较高评价。对毕业生的未来聘用意愿100%,理由是专业对口、能力和知识结构符合工作要求等。对毕业生专业、人文社科、跨学科知识满意度均在90%以上。

youbianzhengchang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特色亮点(《示范案例》摘选)

(一)示范案例1基于大教学观的融通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案例简介:“融通”育人模式研究包括五大成果搭建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融通平台,以教学资源和管理机构的整合为核心,建立以目标、教师、资源、机构为主体内容的“一核心四维度”协同育人机制,建成跨学科跨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调整增设专门教学管理机构,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协同育人班。搭建专业培养与思想教育融通平台,探索实施“滴灌”思想教育模式,首创毕业生“德育论文答辩”,形成毕业资格双审核制度。搭建通识教育与个性培育融通平台,建设“一基础三方向多元化”课程体系,增设五类通识课程和八大主题通识讲座,设置学术、就业、复合三个专业方向模块;提供多元化选修菜单,引入网络课程,提升选课人次,提高学分获得率。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融通平台,创建“素质+思想+专业”三段三层实践育人体系,形成“精品实践项目+团队实践+个人自主实践”社会实践框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搭建招生培养与就业创业融通平台,建立“三位一体一导向”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创建“首都经济圈与河北发展”等创新平台,明确“京津冀协同”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性服务导向。

案例创新点:基于河北大学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提出地方综合性大学育人模式的“大教学观”理念;基于“大教学观”理念,搭建五个“融通”育人平台,探索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实施“滴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二)示范案例2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河北大学“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案例简介:2009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滴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即把利用管网系统将养分按时按需、精准送达植物根部的世界先进灌溉技术,转化应用到思政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由以往粗放、低效的“漫灌式”转化为精细、高效的“滴灌式”,在学生“拔节孕穗期”给予点到点、线连线、面对面的教育引导,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具体做法:精准集约法——集中优势资源,靶向投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动介入法——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打通堵点法——延伸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通畅顺达的实践服务育人体系;通达根系法——强化全程供给,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案例创新点:一是理念首倡、实践先行,“滴灌”理念深入人心、实践一以贯之;二是方法适切、精准有效,交叉运用四种方法“组合拳”,给予学生更精准有效的引导;三是体系完备、互联互通,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主渠道,延伸至班级、社团、宿舍等思政教育各阵地,贯通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三)示范案例3地方高校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案例简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积极响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自2012年联合共建协同育人试点班,在十余年的育人实践中形成“两段四联、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科教结合、联合培养生物学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案例以“两段四联”为路径,融合地方高校与国家级科研院所优势,联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学术使命、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两段”是指试点班采用“2.5+1.5”的分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前2.5年)在河北大学进行通识通修与学科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后1.5年)进入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发展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训练。“四联”是指双方以联合构建“科教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为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因材施教,为学生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案例创新点:一是形成并践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大师引领,依托国家级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形成并深化“两段四联”育人模式改革。“2.5+1.5”两段式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学生提供了提高创新素质的途径,“四联”形成新的培养机制、新型课程体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形成并强化“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联培双方以培养生物学创新型人才为合作的结合点,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方面优势互补,双方互动互融,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示范案例4课程、团队、实践——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案例简介:本案例以2008年确立的国家级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古代文学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为依托,以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为团队骨干,以解决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优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等问题为目标,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争创国家级一流专业。历经9年的方案探索和5年的有效实践,构建了课程改革驱动,名师团队引领,实践平台延伸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创新体系,形成课程育人、团队育人、实践育人的全维度育人模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造金课矩阵;通过教学名师传帮带,打造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平台实践引领,课堂知识有效巩固并延伸拓展。

案例创新点:一是基本育人理念创新。倡导以学生为本、育人育己、育人育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生命平等,强调知识不断更新,强调灵魂不断升华,在人才培养中教师自己也不断成长;二是课堂育人模式创新。利用国家级课程和师资资源,构建课堂、网络、移动三位一体的混合式育人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流课程立体化的金课育人矩阵,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专业育人内容创新。将国家级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高水平论文、主编教材等相关成果不断融入本科教学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智慧。四是实践育人方式创新。形成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田野考察、舞台演出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