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筑牢立德树人教育本心,多措并举培养拔尖人才
2024-10-13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河北大学中文系始建于1943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顾随、詹锳、裴学海、张弓、黄绮、雷石榆、魏际昌、武占坤等著名学者长期执教于此,其学术影响远播海外,治学精神传承至今。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文学院建成了包括本-硕-博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内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历史八大教授

作为教育部和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燕赵文化学科群”牵头学科,文学院围绕“担当学校一流学科的开创者,构建世界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和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中文拔尖人才。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古典文献学三个本科专业,全部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873人;现有专任教师92人,其中长江学者、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8人,省管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人才23人。2021年以来,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青年教师大赛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社科项目32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6项、“冷门绝学”团队项目2项、一般和后期项目21项,学术成果获第九届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一、二、三等奖各1项。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构建世界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是河北大学文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多年来一贯目标。为此学院构建了“思政培根铸魂,教学团队保障,课程改革引领,实践平台强基”四位一体的综合创新育人体系,形成思政铸魂、团队培根、课程育人、实践成才的全维度育人模式。

一、确保党建引领地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确保党建引领地位。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河北省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院以党委领航,形成党政班子、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专职组织员、专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雁阵齐飞”的教育教学工作队伍,实施“滴灌式”育人,确保学院党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学院课程思政中心由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担任中心负责人,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凝练课程思政特色,探索教改课题和科学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径,以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名师讲党课”“微党课”录制等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和阐释汉语以及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和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二、师德建设全方位引领教师发展,质量文化全过程浸润教育教学

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任务。强化价值引领,健全制度保障、人才帮带、“两全”管理等机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师资建设全方位,教育教学全过程”。

②加强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负责人全部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围绕新文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主题开展教学沙龙和主题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学能力专题教学沙龙,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外出进修或培训,不断提升教学创新水平。

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沙龙

③组建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建教学团队,发挥名师帮带作用,提升教师整体教育教学素养。聚焦一流人才培养,遵循强基础、补短板的思路,针对目前学院在教学方面国家级教材、高水平教改论文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组建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元学科与经典美育”“文学写作人才培养团队”4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每年给予不少于10万的建设经费支持。同时,依托以国家、省级教学名师,通过签订结对帮带协议,老中青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④促进教学能力与狠抓课堂纪律并重。以课堂教学大赛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和教学技能,形成全院重视教学技能大比武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师生教风学风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了校院两级督导、同行评价、学生反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常态化管理。

三、探索育人新路径,构建育人新体系

紧紧围绕本科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价值体系“导”、知识体系“教”、创新体系“育”,通过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术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

①探索全过程浸润式育人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构建“教师引导、自我管理、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项目制、读书会制等措施,鼓励本科生加入疑难字研究、鲁迅研究、曲学研究、方言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整理等多个科研团队,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以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坚韧执着的探究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学生思想成长和专业成才。

学生参加教师的方言调查项目

②发挥研究中心、实践基地育人功能。以汉字研究中心、中国曲学研究中心、华北非遗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为载体,吸纳本科生进团队参加实际科研训练,培养专门技能。通过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孙犁纪念馆、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学习,开展红色育人、革命传统育人活动。

学生赴各地实践基地学习

③丰富实践育人路径和成效。通过《诗词格律》《创意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的具体写作实践,提高学生诗词、论文的写作能力。创办“迎春诗会”“诗词大会”“河处有诗”“成语大赛”等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组织、表达能力。组织本科生参加省级以上诗词大赛、人文知识竞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组织学生参与雄安方言调查、河北民俗文化调查、“汉字小行家”以及塞罕坝华北天池、汉代文字艺术馆、华北民俗风情园等文化实践项目。

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新文科建设提质升级,教学质量保障有力

①课程思政建设辅翼“滴灌式”思政教育成效。5年,学院教师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河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优秀课程”各1门,获批河北大学课程思政项目6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和优秀教学案例6项。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全覆盖的建设目标,与“滴灌式”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入选证书

②“双万”建设助推教育教学改革。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古典文献学3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中国现代文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省级一流课程1门(《语言学概论)、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全院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近五年,主持省级教改6项,校级教改31项。2022年,“语言文字教育与推广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二、教师队伍水平稳步提升,教学能力显著增强

①建成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作风正派、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省师德标兵、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先进教师、优秀辅导员、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3人次。

教师荣誉称号证书

②学院现有7个基层教学组织全部省级达标,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河北省创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

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证书

③教师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2022)、三等奖1项(2023);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2024);获河北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项、省青教赛一等奖1项。

10  教学大赛获奖证书

三、学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本为本”地位突显

2021年以来,获评河北省优秀班集体1个,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河北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6人;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华北五省人文知识竞赛”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4项;本科生学生发表C刊论文2篇,社会调查和建言献策获省领导批示2篇,发表其他论文91篇。

11  学生成果与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