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走滴灌育人路,结科创人才果
2024-10-14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秉承“夯实基础、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内涵建设为主导,发挥基础学科优势与特色,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始建于1951年的私立津沽大学数学系。1978年开始招收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数学系、软件工程系、数据科学系和大学数学教研部三系一部,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河北省重点学科,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349人;现有教职员工9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在读博士生4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海外留学研修经历教师29人。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举措与特色亮点 学院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贯彻“理工振兴”的发展思路,强化“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办学特色,从思政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实习就业、国际交流几个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立德树人,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 依托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贯彻执行学校“滴灌”育人思路,搭建“三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上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强化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得到了持久渗透、润物无声的效果。 图1 学院搭建“三融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交叉融合,拓展专业发展新内涵 学院以数学学科发展为根本,以“数学+新工科”为发展目标,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引导,拓展专业发展内涵,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针对数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完善具有数学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课程体系。全力推进专业建设的同时,构建“数据科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校-校、校-企联合”多维度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图2 “数学+”专业发展 三、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学科交叉、校内外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共建“数学拔尖班”,秉承“一生一策” “一生一案”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与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共建“软件工程联培天河班”,学生通过“2+2”模式下的联合培养,在学院、书院和研究院“三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师友计划”,接受“一对一”配对学术导师,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图3 学院特色班培养 四、优化师资,提升教师能力与素养 学院重视教师培育培训,重视青年科研学术团队、课程教学团队打造,持续加大交流研讨的深度与广度,将教师发展与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一盘棋”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体系,遵循“引育并举、分层培养、融合创新”原则,为精英教师、骨干教师、新入职教师制定分级教师培训计划,严格落实“传帮带”制度。以基层教学组织为依托,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助力新教师成长,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图4 学院重视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和提升 五、校企融合,搭建实习就业新平台 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引领,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学院搭建了“产学研三大课堂互动”的实习就业新平台。为了满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数学和软件人才需求,进行了“订单实训” “嵌入式”教学、“双证制度”等一系列就业教育模式改革。与雄安第三高级中学、北京青城博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满足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一站式需求。近年来,学院的就业率稳中向好。
图5 学院多学科实习基地签订 六、交换培养,拓宽国际交流新视野 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借鉴优秀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治式成长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可迁移能力。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每年推荐1-2名同学到海外继续深造。2023-2024学年秋学期,学院接收马来西亚彭亨大学5名数据科学专业同学进行交换学习,迈出了走向国际的坚实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