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2024-10-14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教育学院前身是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始建于1931年。在9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先后涌现出滕大春、刘文修、张述祖、萧树滋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学者,并在1986年获批全国第一个外国教育史博士点,2018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跻身全国教育学科“第一方阵”。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统领,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使命,全面贯彻学校“文科登峰”战略,致力于培养厚植家国情怀、胸怀教育理想、扎实专业学识、具有较强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卓越教育学和心理学人才,打造全国高水平的教育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先进教育智库。学院设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生473人,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68.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84.8%。依托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现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线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一、探索“知行”党建工程,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学院注重党建工作与育人中心工作紧密融合,探索实施“知行”党建工程,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理念,既注重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注重在实践行动中提升政治素养、彰显责任担当。通过培育知行党支部、举办知行青马班、组建知行宣讲团、开设知行团学堂、开展知行公益行等,推进组织建设知与行、理论武装知与行、科学研究知与行、人才培养知与行、社会服务知与行“五项行动”,鼓励学生做新时代的先锋者和模范人,凝练特色育人品牌。

1  “知行”党建育人品牌

二、实施“立体化”教改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凝练师德修养-理论学养-能力素养-学术涵养四养一体人才培养理念,搭建第一课堂本科生导师制、第二课堂茂春书院、附属学校与双卓教育学院等课外实践体系等三大载体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二是推动“茂春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思政品德、体育健康、通识教育、专业成长四大平台,促进思政教育、健康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每月至少组织8次精品活动,数千人次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三是搭建“内外联动”高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地方政府联合举办“双卓教育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附属学校、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等载体,建立教学-教研-教服联动的科教融合、多方协同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2  “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三、搭建“全链条”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造就一批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是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成立学院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和落实推进会,并发掘教育学科育人优势,传承滕大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精神,厚植教育情怀,两位教师获评河北大学“师德标兵”。二是大力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大力开展公开课交流、专题培训、工作坊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三是推动有组织科研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紧密对接教育强国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及区域社会教育发展需求,整合全院高水平师资,创建了河北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河北省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研究基地等5个科研平台,搭建了4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3  “全链条”师资培养机制

四、构建“学涯贯通”支持体系,提供高质量学生服务

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全方位学生发展体系。一是全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全方位开展关键节点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带头讲好专题党课,牢牢把握信念教育主阵地。二是全线推进学风建设,通过开展“茂春书院微项目”“教育学院阅读之星”等多项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举办前辈塑像揭幕仪式、开展院史长廊参观等活动,铭记教育先贤,树立教育报国的职业理想。三是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组织就业先锋面对面、优秀校友校园行、线上线下招聘会等多项活动,就业教育置“早”、就业服务做“实”、就业援助落“细”,全力构建就业育人新格局。

4  “学涯贯通”学生支持体系

五、完善“三全一体”保障体系,健全质量监控机制

学院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一是制定“全方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结合学院实际,相继出台了本科导师制、本科教学实习等实施办法,实现教学各环节有章可循。二是构建“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院级领导、系(室)主任、教学督导、教师同行等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三是完善“全环节”教学质量改进机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方面,建立培养方案定期优化机制,依托青年教师座谈会、教研室研讨会等形式,建立教学反馈与改进机制,通过学院教学沙龙、教师示范教学、优秀教师团队风采展等活动,营造浓郁质量文化氛围。

5  “三全一体”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专业建设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成效凸显

学院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五年,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1项。学院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13项。

6  专业课程建设成效

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学院形成了人才“引、育、用、服、荐”一体化引育机制,近五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十余人次。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4个基层教学组织全部省级达标,其中教育学专业教学团队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育学系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教师科研水平稳步提高,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1项,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3项,5项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资政建言被教育部采纳。

7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三、培养体系日趋完善,育人质量持续提高

依托“知行”党建品牌,厚植“四维一体”全员育人路线,引导每一名教职员工将“育人”作为工作根本价值遵循,凝聚“学涯贯通”全过程育人合力,将思想引领贯穿于学生学业生涯各环节,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德智体美劳协同共进。近三年先后有2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未来大先生——河北大学茂春书院“六维六融”育人实践探索》获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三等奖。打造“心关爱”“育见青木”“书香伴读”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乡行者”和“青木遇见白洋淀”2个社会实践团队被确立为“团中央重点示范团队”。近五年,学院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国家三等奖、“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省级奖项5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6,先后有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入选教育部就业创业“应征入伍”人物案例,1人入选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案例。

8  学生素质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