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滴灌铸魂,融通育人,培育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2024-10-14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国际学院成立于2020年,主要开展“本科学术互认课程”(简称ISEC)项目,设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个专业, 分布在文、理、经、管、工5个学科门类。ISEC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依托服务国家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丰富资源,着眼于全方位服务国内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工作,联合国内外院校和国际教育专家研发的通用型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和配套服务体系。学院依托河北大学百年办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办学实力,特别是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教育资源优势,系统化对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应对国际挑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学院聚焦ISEC项目内涵建设,以“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办学理念,提出“12345”工作思路,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个核心育人目标,聚焦师资、课程这两项教学改革工程,联动学校、留基委、产业行业三方优质办学资源,打造课程思政、国际交流、教学改革、质量保障四个特色发展支点,推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五位一体文化建设。学院贯彻“滴灌”“融通”育人理念,聚焦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图1 学院“12345”工作思路 一、构建滴灌铸魂红色思政教育新格局 学院集成“思政教育、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主题育人要素,以“在红旗下成长”为育人品牌,将“滴灌”育人理念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开办“红色读书班”,学习人次达3000余次,完成红色短视频48部,学习感悟1200篇,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子头脑。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结合入学、毕业等关键节点,举办国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红歌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以“在红旗下成长”为切入点,探索一条“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红色培训实践路径。学院构建“一二三”课程思政工作模式,以学院一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为依托,打造两个ISEC特色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图2 红色思政教育 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院的办学特色,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院为所有专业学生设计了具有ISEC特色的课程模块,包括《明辨性思维》《国际化课程学习技能》以及语言强化课程等,总计25.5学分,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 图3 国际化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上,广泛采用EMI教学,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使用英文完成学业任务,同时教师也以英文提供书面反馈。2024年首届毕业生562人使用中英双语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使用英语通过毕业答辩。 学院ISEC项目采用“中外方高校的双向学分互认”机制,学生就读河北大学阶段部分课程可被境外合作院校认可,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的部分课程可被河北大学审核认定。ISEC项目为学生提供“4+0”“2+1+1”“2+X”三种学业发展模式。2024年可供学生选择的外方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高校,涉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匈牙利和新加坡6个国家的39所海外高校。截至目前,学院共有12名学生参加ISEC “2+X”项目。 图4 ISEC特色培养模式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从教师培养、教学实践、教学教研、教师评估、教师服务五个方面培养和提升ISEC教师12种教学能力。经过四年的持续培育,现有校本师资262人,来自全校19个教学单位。同时,学院先后聘用6大洲13个国家20余名外籍教师来院任教,积极营造国际化育人氛围。本学期在职12名外教中,有5名具有A级工作签证和博士学位的高级专家。学院充分挖掘外教工作潜力,除承担教学任务外,还开办跨文化交流工作坊,建立外教定点值班长效机制,不断拓展中外师生开展学术交流的时空环境。学院定期举办外教座谈会,与中方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激发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特色实践。学院开办国际视野大讲堂,邀请校外导师做报告,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图6 国际视野大讲堂 五、建设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多措并举搭建质量闭环,解决“教得好”的问题。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结合《ISEC教学质量标准》, 组建学院领导、校级督学、院级督导、课程助教、学生信息员“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工作队伍,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全面监控教学质量。学院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例会,围绕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资源配置、学情调查等主题开展研讨,持续完善教学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学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成“成长树·学子林”学情大数据系统,在人才培养目标、ISEC项目质量标准、教学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反馈四大体系之间形成数据共享网络,构建动态关注、精准预警、智慧服务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图7 国际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构筑国际化对外交流新高地 学院持续加强国际化建设,提升学生国际化交流意识,已举办包括“国际视野大讲堂”“对外交流咨询服务工作站”等近10场国际交流促进活动。自本学期起,学院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对外交流咨询服务工作站”专题系列活动,举行赴留学、短期访学等相关专题讲解会,涵盖留学前期准备、留学目标选择、海外高校申请要求以及雅思备考等方面内容。学院领导班子带队赴相关学校调研国际化办学新路径。目前有17名学生参加学校国际合作处组织的长短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项目。 图8 对外交流活动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学院社会实践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立项省党建研究课题2个,立项省社科基金课题2个,立项省教改课题3项,获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0项,涉及ISEC特色课程以及6个专业的专业课程,2名教师分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学院组织教师先后参加19次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累计827人次。学院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训,近三期岗前培训通过率100%。去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ISEC首届教学创新大赛,获得团体金奖一项和个人铜奖一项。2024年承办全国ISEC教学专题研讨会,全国10余所ISEC项目高校参加。 图9 师资培训、获奖 三、学生培养成果丰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在稳步夯实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面向学生能力素质发展前沿需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122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方面获得国家级22项、省级31项。申报软件著作权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图10 学生获奖证书 学生表现优异,其中1人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9人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2024届毕业生中,53人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其中普通推免48人,研究生支教团推免5人,除9人推免本校外,44人被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成效显著。2024届毕业生中已收到国(境)外一流院校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人数为73人,其中90%左右被2024 QS排名前100位的世界名校录取。学院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逐步显现,学院国际交流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图11 学生参加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