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融合学科优势,倾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2024-10-14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是1951年创办于天津的国立津沽大学师范学院数理系,1970年随河北大学迁至河北保定,2000年更名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按照“教授名家治学、人才培养立院、学科科研兴院、领军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培养物理领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应用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符合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优质实践基地为支撑的本硕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设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人。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河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设有光学工程和物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建有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光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计算物理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河北省光电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物理实验中心、河北省物理探索科普基地等多个教研平台,为学生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提供保障。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学院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完善教学激励保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本科教学重点工程培育计划等,走出了一条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新道路。 一、党建引领、德育铸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滴灌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具有“科学担当”与“人文情怀”的物理人,形成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全方位育人新模式。目前,课程思政覆盖所有专业课程,形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链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设思路。2022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省级立项。 学院改革管理架构,教学设立 “四系两中心”、科研设立“课题组”并实行主任/课题组长负责制,明确责任主体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教师同时具有教学系和科研课题组成员双重身份,促进了教研融合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 图1 学院人才培养构架 三、完善本科教学激励机制,打造一流本科教育队伍 学院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专心研究本科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本科教育队伍。 1.2014年启动 “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评选工作,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树立一批学高身正、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典型。 2.建立“传帮带”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了多个优秀教学团队和个人。 3.建立“一关必过,三课必听,两诉必究”的教学过程监督机制,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关。 4.充分发挥院内绩效杠杆作用,设立教学类奖励津贴,提高在讲课大赛中获奖教师的课时费等,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图2 教师培养激励 四、有组织地进行教研活动,确保教学重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面向名师、团队、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建设,学院提前谋划布局,设立教研专项基金予以重点支持和培育,并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培养教师以赛代练,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参加各类讲课大赛,不断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和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此外,学院还设立了教改类、教材建设类、教学仪器研制类等教学项目,鼓励全院教师竞争性申报,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 表1 学院教学组织 五、科研反哺教学,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1.学院始终坚持一流学科资源服务本科教学,全部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从二年级开始组织本科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 2.学院以优质科研平台为依托,以科研训练课程、参与实验室学术研究与实验竞赛为途径,营造学术创新实践探究与学术实验竞赛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学院依据学科研究特色和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材应用于本科教学;通过开设科研创新训练、学科思维讲座、课题前沿讲座等多门课程,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科研思维与意识。 4.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签署了“菁英班”联合培养协议,每年选拔20名左右本科生到近代物理所进行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眼界和培养质量。 图3 科研反哺教学成果 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 1.根据“协同共建,共享联动”原则,打破了学科、专业、企业壁垒,构建了若干校内“创新实训”和校外“创业实训”双创教育平台。组建“双创导师团”和“双创鲲鹏班”,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将双创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措施全面强化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 2. 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体系,与实习实践单位合作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将课堂设在企业生产研发第一线,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图4 双创教育和校外实践培养情况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专业建设特色突出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物理学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专业2020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1年入选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表2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二、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 学院8个基层教学组织全部省级达标,其中2个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两次获评校级基层教学组织达标创优建设先进单位;优秀教学团队省级3个、校级3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国家级1个、省级2个;教学名师省级2人、校级4人;宝钢优秀教师奖6人;师德标兵省级1人、校级3人。 表3 国家、省级教学优秀团队
三、教师授课能力大幅增强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各类奖项23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1项,校级各类奖项18项;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北地区二等奖1项,河北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院从2019年至2024年,连续8次获得学校讲课大赛优秀组织奖。 图5 学院教师在各类讲课大赛中获奖 四、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学院获批一流课程国家级1门、省级4门、校级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2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1门、校级1门。同时,获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国家级1门、省级2门、校级5门;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8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设计)6项;承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实现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表4 获评代表性国家、省级课程
五、教学研究持续深入 近年来,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持续深入,教师取得多项成果。获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河北省教学改革项目等省级教改项目8项,校级各类教改5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40多篇,出版教材9部。 表5 代表性教研项目
六、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省级奖项300余项;获批国家/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0余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件。2023年,我院学生主持的项目《智芯智行--让国产汽车拥有存算一体的“中国芯”》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全国金奖,这是我校在高教主赛道中获得的首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升学率达40%以上。同时,大部分毕业生就职于京东方、维信诺、电信等光电、新能源行业和教育行业。 图6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全国金奖 图7 学生参加竞赛、升学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