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滴灌”理念为引领,构建综合性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2024-10-13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深厚理论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2022年,入选河北省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年获批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2023年获批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重大实践和视察河北重要论述研修基地(雄安)。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滴灌”理念为引领,全方位构建综合性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课程,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全方位“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新精神融入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博士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专题”,硕士生开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系列专题课程,本科生开设“四史”专题选修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开设“四史”专题专业课。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二、多层面“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是书记讲好开学第一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等围绕“概论课”的内容,依托“青马班”“党课”“团课”等为全体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二是专家讲好辅导课。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学者,讲授思政课。三是名师专家讲好专题课。依托学校拥有的中科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获得者等纷纷上台授课。四是时代楷模讲好公开课,积极吸纳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走上思政课大讲台。五是专任教师讲好阵地课。在全院择优选拔教师组成“新思想概论”教研室。 图2 郭健书记为“马青工程·弘毅班”作报告 三、多模式“备”好思政课 实施“思政+”计划,构建校内、校外结对式集体备课机制,形成“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作业)、“四讲”(新进教师试讲、备课小组说课、骨干教师示范讲、名家领衔讲)、“三跨”(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集体备课特色。同时,开展大中小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旨在打破学段壁垒,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图3 教研室备课 图4 中小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 四、多课程“融”好思政课 学校以专业为单位,以成果为导向,依托“思政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二者同向同行。一是成立中心指导“课程思政”。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指导中心,与全校39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协同合作。二是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学校设置10项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项课题,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开展一对一帮扶。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建立思政课教师分片指导和联系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五、多方式“学”好思政课 一是开展“马上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思想,跨越时空的长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细细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二是开展“微”学习。积极开辟思政课“微课堂”。“思政云课”采取开放式网络视频直播,推进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科技前沿、大国重器与思政课有机融合,辐射全省大中小学。三是开展“案例”学习。编写“新时代复兴之路”案例库。 六、 探索“因材施教、分众化”教学模式,扎实开展好课堂教学 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涉及“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门类和本硕博不同学段。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多年来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建立“横向跨学科、纵向跨学段”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因材施教、分众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建立起包括“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体系”“面向小众群体的课下交流体系”“面向优秀学生的引领团队培养体系”的三级教学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分众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七、践行“滴灌”理念,上好“三注重三突出”的实践课 开展“‘经典’中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胶片’中的思政课”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实践的感染力,以“滴灌”理念,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深入心灵,深入头脑,培根铸魂。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虚拟实验室。一是依托“‘经典’中的思政课”:读经悟典,强化引领,延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重大实践和视察河北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图5 河北大学“读经悟典”优秀成果精选
图6 王海教授为“红色青年说”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授旗 三是依托“‘胶片’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形式,强化学生参与,延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重大实践和视察河北重要论述”的理论转换与启发。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建6支“微电影”教学团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重大实践和视察河北重要论述”,以雄安为依托拍摄《西淀灯火》等微电影,在中国科普微电影大赛中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微电影教学法”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将该方法写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宣部党建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等报道推介。 图7 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研究中心 八、“配齐”“建强”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 一是坚持“引进与接收并重、培养与特聘结合”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10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61人。 二是坚持“培·研·赛”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以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每周的周末理论大讲堂教学培训。每年暑假派教师外出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培训,同时组织教师通过网络参加各类教学培训会议。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发展。设立校级思政课教学改革“择优资助”、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金课建设”、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项目。 三是以全员教学竞赛强化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定期举办思政教师授课大赛、中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支持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活动。 图8 马院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课程建设成效突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近三年,学院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4项,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批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10项。 图9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团队获河北大学2023年优秀教学团队。2022年12月16日,《河北日报》全面报道学院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二、师资队伍持续优化,教学能力显著增强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教师政治人格。教师中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河北省师德标兵”“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河北省“最美教师”、河北大学“突出贡献教师”、河北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余项。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获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项,获省青年教师思政课授课大赛一、二等奖5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保定市第九、十届大中专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二等奖项各1项。河北大学青年教师大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讲义、课件评比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图10 王海教授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三、学生培养成果丰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投资120万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基地”,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组建5支“微电影”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拍摄微电影7000多部,举办3次全国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研讨会。在首届中国科普微电影大赛中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6部影片荣获三类“十佳”影片奖;在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中3部电影获优秀奖;在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和微电影展示中3项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