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立德树人 以本为本 强化质量 交融发展
2024-10-12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管理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四个回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在校生人数3943人,其中本科生2062人。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管理;1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数字经济管理,12个学术型研究生二级学科学位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开设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现有教师124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包括教授45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9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9人,占比超过70%。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1 管理学院学科架构与专业设置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管理学院以“大教学观”和“大思政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构建了“1236”发展思路:以“国际交流与合作”和“社会服务”为两翼驱动,构建“燕赵文旅融合平台”“国家治理体系平台”和“数字经济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实施“培育一流专业”“评选一流教学明星”“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课程”“立项一流教学工程”“打造一流育人平台”的六个一工程,致力将学院打造成区域内具有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的管理学院。为落实“1236”发展思路,学院实施了以下六方面的举措: 一、立德树人:高站位构建“大思政观”的滴灌育人新生态 在“大思政观”的指导下,管理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学院以党建引领育人,打造育人品牌。学院通过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各党支部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党建活动,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学院在“中国心·爱国情”、全国“中华魂”(中华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荣获“先进集体”奖;在“挑战杯”红色专项中荣获全国一等奖,这些历史性突破都是党建引领下取得的相关代表性成绩;学院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深化思政教育,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典仪思政和科创思政的“四位一体”思政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学院通过创建“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打造以“红色课堂”“时光特攻微信平台”等为代表的思政教学平台,结合保定市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图2 管理学院“大思政观”的滴灌育人新生态 二、专业建设:高标准开展“大教学观”的融通发展新实践 在“大教学观”引领下,秉持“调结构、强质量、促发展”的理念,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为两翼,信息资源管理和经济学为支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了以“大管理”为主线的多元化专业体系,形成学科互补、专业支撑的新格局。为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管理等新兴学科,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学院注重在专业建设中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开办注册会计师班,依托政校企合作,结合管理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推动管理学科在应用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爱尔兰国家学院合作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本科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树立了标杆。 图3 管理学院本科专业交融发展理念 三、课程建设:高成效创新融通发展和课程思政新体系 学院实施以“大教学观”为指导的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打造一流课程。紧密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这条主线,结合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一流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科学合理安排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现“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融通发展理念,形成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精良的教学内容。学院创新课程思政滴灌育人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培育了“1”个主阵地,即书记和院长“双负责制”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心”;凝练了“2”个建设特色,注册会计师方向班是“社会化”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特色代表,河北大学-爱尔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合作班是“国际化”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特色代表;打造了“优秀教师+优秀课程+优秀学生”“3优”培育平台,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科课程,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复合型管理人才。 四、人才培养:高起点探索管理特色的融通育人新机制 针对学院学生体量大、专业多元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确立了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三个支点,形成了“三三三”工作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法上讲求“三化”,即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上抓好“三基”,即定基准、抓基础和进基层;在人才培养创新上注重“三特”,即抓特点、育特长和创特色。学院通过“弘理班”的建设将上述人才培养理念付之于融通育人的实践。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加强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培养,通过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学院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助力融通育人目标的实现。 图4 管理学院“大教学观”融通育人机制 五、实习实践:高水平构建产学研政校企育人的新平台 学院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竞赛、企业见习等多种形式,不断优化产学研育人体系。设立了实习导师制度,通过导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踪反馈,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有所获;与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保定市审计局等多家企业和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图5 管理学院实习实践协同育人机制 六、师资队伍:高效能优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新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定期开展思政学习和道德规范教育,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践行“大思政观”理念。着力强化教学能力建设,积极支持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创建的14个基层教学组织全部达标备案,其中2个基层教学组织为校级优秀。借助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平台,明确高级职称教师和青年教师帮扶分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技能。学院鼓励教师赴美国、爱尔兰等境外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扩展国际视野。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专业建设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管理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通过多学科交叉和专业优化,建立了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完整学科体系。目前,学院建有图书馆学和财政学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游管理等5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 二、课程建设成效突出,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目前学院已经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1门。近三年来,获批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获批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2项;校级思政示范教学案例3项,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项,思政优秀教学设计1项。 图6 管理学院课程建设成效 三、实践教学不断加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院与政府机构、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16个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保定市审计局、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等。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探索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实施路径。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商业案例和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图7 管理学院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成效 四、师资队伍持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增强 近五年来,学院引进了21位高素质博士,其中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背景的5位,公共管理背景的2位,工商管理背景的3位,经济学背景的6位,信息资源管理背景的5位,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多位教师获得省级、校级荣誉称号,其中,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团队2个,河北大学“师德标兵”2人,1名教师被共青团保定市委评为保定市争当“优秀共青团干部”,1名教师获评河北省“冀青之星·悦青春标兵”,3名教师成为“河北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学院教师承担多项省级教学改革课题,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展现了学院教师的卓越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图8 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