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迈向新文科,实现新发展, “11223”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与成效
2024-10-14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前身为河北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60年。学院开设哲学与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是河北省唯一的哲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哲学学科是河北省唯一拥有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科,是河北省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心与学术研究高地。社会工作专业所在社会学学科可追溯至1986年,建有河北省第一个社会学硕士点和第一个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始终占据河北省龙头地位。学院院训为“求智慧之学,行至善之事”。长达六十五年的育人事业中,学院立足各专业特色优势,积极推进“新文科”创新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11223”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成效 (一)1个目标: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遵循国家建设标准,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锚定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河北省文体旅游、乡村振兴以及社会治理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人才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1个引领: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全面推进 坚持学校“融通”育人体系办学特色,贯彻“滴灌式”思政育人理念,筑牢“三全育人”新格局。组建书记、院长为负责人的学院课程思政中心,以学院教师党支部和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两个全国样板党支部为堡垒,倾力打造一体(学院课程思政中心)两翼(哲学、社会学两大学科)六基层(六个基层教研室)、三线(党建、学工、教学)五层(学院一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渗透式全覆盖课程思政“12635”工作模式。 图1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组织结构图 (三)2个为本:以本为本、学生为本,三全育人贯彻始终 1.本科教学优先。全力营造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的本科教育生态,教学资源优先保障本科教学。2.创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制定《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由学院遴选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提供思想政治、专业学习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指导;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落实。3.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科学构建“培养方案—理论教学课程—实习实践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创业的闭环训练。 图2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 (四)2个导向:系统引入新文科建设导向和OBE产出导向 1.新文科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以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为契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特色通识课程。2.OBE产出导向的培养质量反馈系统设置。充分利用麦可思(MYCOS)编制年度《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对学院本科专业的就业质量、服务贡献、学习成果进行持续追踪和周期性反馈。3.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依托系列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持续加强哲学-社会学新文科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与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党校、天津市社会组织联合会、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保定日报社、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石家庄市民政局、保定市社会工作协会等多家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持续创新和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表1 学院增设特色新文科课程
图3 与中共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党校签署合作协议 (五) 3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文化保障 1.组织层面。做到本科教育教学重大事项党政联席会决策机制,按照学校要求和学院工作需要成立书记、院长牵头的相关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确保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地和工作成效。2.制度层面。逐步建成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为引领的校院两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有力保障教学管理服务的良性运行。3.文化保障层面。学院统筹发挥课程思政中心引领作用,采取基层教工党支部牵引基层教学组织的方式系统推进学院师德师风和质量文化建设,形成学院好学上进文化生态,保障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图4 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保障”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专业建设步入国家一流 (一)党建与课程思政引领作用凸显 学院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于2018年分别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近五年获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2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设计)获奖3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3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7项;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项目1项。 表2 近年来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二)专业建设实现“双一流”。 哲学、社会工作专业于2020、2021年双双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协同育人项目10项;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燕赵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建成哲学-社会学新文科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建成7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雄安新区社会工作孵化基地创建社会工作新文科实践教学基地;哲学专业在2023年度校友会中国大学哲学专业排名中被评为A档次,全国排名第15位;社会工作专业2023年度中国大学专业软科排名A档次,全国排名31名。
图5 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图6 学院本科专业均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7 哲学专业2023年度校友会中国大学哲学专业排名第15 图8 社会工作专业2024年度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31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卓著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8人,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讲师15人。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2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4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4人,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人。2021—2023年,立项国家级项目9个,省部级项目4个,发表论文C刊及以上共43篇,专著17部,获奖省级以上6项。累计荣获各级教学比赛奖项8人次;逻辑学、社会工作新文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5个基层教研室均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备案;哲学核心课程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图9 学院师资力量高层次人才一览 图10 学院师资队伍科研与教学成效 三、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三年升学率保持在50%左右,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所培养专业人才得到用人单位、录取院校的广泛好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21—2023年学院综合就业率分别为93.22%、97.06%与98.65%,就业形势持续向好;本学院学生对母校满意度评价各项均值均在95%以上。学生升学院校囊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985、211名校。“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外研杯”大学生英语竞赛、调研河北、冀青工作调研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活动共计127项,各级竞赛立项项目逐年增加,累计获奖65项,其中国家级荣誉8项,省级荣誉36项,校级荣誉21项。 图11 近3年学院本科学生综合就业率 图12 近5年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与荣誉及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