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要点(四)
2024-10-12

根据《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关于对河北大学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通知》(教评中心函[2024]67号),我校将于11月份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审核评估,线上评估时间为111-1114日,入校考察时间为1121-22

为使广大师生精准把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内涵要义,全面深入了解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在全校上下形成“人人关心、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特编制系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要点》。本期从《自评报告》中摘选学校简介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部分内容(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请大家持续关注。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学。建校伊始,秉持“育中华有为之青年、办德智并育之大学、促中国之现在化”的办学宗旨,高起点开展本科教育。1933年,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其后历经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不同时期。1960年,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迁址河北省保定市。虽数易校名、几经辗转,但办学历史从未中断。

校训:实事求是

校风:博学 求真 惟恒 创新

办学理念: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办校 服务兴校 依法治校

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高水平大学

1236”基本工作思路:锚定一流大学目标,建好燕赵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两大学科群,实施“文科登峰、理工科振兴、医科崛起”三大战略,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创建、一流师资建设、一流科研创新、一流社会服务、一流改革释能六项工程。

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教师概况及建设成果:现有专任教师2257人,博士学位占比70.6%;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优秀人才54人次,燕赵学者、省管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55人次。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位学者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3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生概况及突出成果:现有本科生2829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0余人。2023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2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1项。

专业概况及建设成果:86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一流本科课程21门,“新工科”项目4项、“新文科”项目5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14个。

学科概况及建设成果: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博士点11个,基本实现学科全覆盖;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第五轮学科评估9个学科进入B档,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两大学科群牵头学科进入B+

科研概况及突出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2018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重点项目2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获教育部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自然科学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对外交流合作概况。先后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设有河北省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南美洲、亚洲、非洲承办孔子学院3所。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士、硕士、博士全覆盖,是“教育部留学出国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试点高校、河北省首家具有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高校。

办学条件概况。设有五四路校区、七一路校区、裕华路校区三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66亿元;教室面积16.93万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3.63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21.25万平方米;纸质图书450余万册(古籍2.6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69个、电子图书200余万册、电子期刊150余万册。引入银校合作专项资金1.5亿元建设38个信息化项目,打造“一网通办”平台。

 

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

(《自评报告》部分内容摘选)

 

(一)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坚持党的领导方面的举措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三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将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健全以《河北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领域的作用。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建强第一课堂主阵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共建共享、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同频共振。

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把育人成效融入教师准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全过程。出台《河北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将“立德树人成效更加显著”列为建设目标。完善《教学与科研高端成果奖励办法》,激励教育教学实绩。出台师德师风系列文件,完善立德树人约束机制。

3.思想政治教育举措

一是构建协同机制,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台《河北大学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抓总、各单位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理论武装、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等七大体系为抓手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在全国首倡“滴灌”思政教育模式,构建网格化、立体式、全覆盖“滴灌”思政教育管网体系。制定《“三全育人”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以“大思政课”建设工程行动推动该体系提质升级。二是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思政课程提质升级获全国思政课教师展示大赛二等奖2项。实施“五备四讲三跨”集体备课模式,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经典”里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胶片”上的思政课。建成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等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4.课程思政举措与成效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设立36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与新华网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入选省课程思政示范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省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奖11项,其中特等奖1项。2门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9门本科课程入选省级示范课程、名师和团队,5门课程上线新华思政平台。

5.本科教育教学会议召开情况

2021年召开第八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制定《河北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提出12345”行动计划,即:坚持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践行两大育人理念——“滴灌育人与“融通”育人;扭住三个重要抓手——“双万”计划,“四新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实施本科教育四大工程——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革命,机制创新;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2024年召开第九次本科教育工作会

6.推进“四个回归”的举措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学生学习回归常识。评奖评优和推优入党等突出学业成绩权重,推荐免试研究生学业成绩占90%。强化学业预警,健全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奖惩保障机制,推动教师育人回归本分。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放在人才评价、职称评聘首位,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举行老教师荣休和新教师入职宣誓。将本科教学工作量和质量评优作为职称晋升的充要条件。落实“五育并举”,推动人才培养回归初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实施方案,通过制度、课程、教学、班级、文化五大体系建设,构建“五育并举”贯通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助力高等教育回归梦想。

7.坚持本科教学优先发展的体现

加强教学经费和条件保障。生均教学日常运行费支出11389.58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2625.23元、实习经费支出488.58元;改造升级289间公共教室,35间为智慧教室; 引入银校合作专项资金1.5亿元推进38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综合实验楼、国家工程实验室楼、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教学楼、游泳馆、多功能馆及风雨操场等。加强师资队伍保障。河北大学列入人员总量控制试点,启动坤舆学者支持计划、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优秀人才年薪制。2019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711人、遴选培育坤舆学者199人,国家级人才数量增至54人次。

(二)培养过程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情况

出台《关于制定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各专业根据《意见》修订2023版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符合专业类国家标准、认证标准和学校办学定位,体现“产出导向”理念,理清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毕业要求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新版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完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三层次课程体系,设置学术研究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打造校本特色通识课程群、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群,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建政产学研优质课程群。第二课堂设置思想成长、社会实践等8个模块课程。

2.学术型人才培养举措与成效

夯实理论基础。培养方案设置通识教育课与学科基础课。通识通修设置10类课程,通识通选涵盖5大类课程。学科基础课分为核心课和拓展课,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突出科教融合。连续十余年实施科教融合试点班制度,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开设生命科学星辰班等14个协同育人试点班,实施“三早”培养机制(提早选拔、提早完成课程教学、提早进入科研团队)。培养创新能力。开设学科前沿类课程,依托“大创项目”“挑战杯”等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

3.专业建设举措与成效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落实“四个一批”要求,即新增一批战略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优势专业、撤并一批饱和低质专业、加强一批民生领域紧缺专业。规划建设主打专业3个、骨干专业17个和“四新”专业42个。2019年以来新增专业6个、撤销16个。完善专业设置体系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对社会需求少、办学条件差、质量难保证的专业减少招生、暂停招生、撤销专业;建立与招生、就业、培养质量、社会需求、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挂钩的专业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设法语、英语等专业辅修和双学位课程。开设法学、预防医学、通信工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开设“立法理论与实务”“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2个微专业。

4.实践教学举措与成效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分文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0%,理工、医学类不低于25%。以项目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建设,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7门;获评教育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采用“2+2”两段式培养模式,与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学分互认;建立河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实习实践基地,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72个。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近三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科研课题、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比例在70%以上,学术不端检测合格率达99%,毕业论文优良率60%以上。

5.课堂教学改革举措与成效

开展课堂教学革命倡导“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和探究式讨论”,从“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化,鼓励教师将学术前沿融入教学。推进过程性考核,设立过程性考核专项教改和试点课程。打造智慧教学新场景近三年在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奖44项,其中一等奖12项。获评2023年“数字校园建设省级示范校”,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把牢教材使用质量关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修订《教材管理办法》,制定《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凡编必审”“凡选必审”,马工程教材使用率达100%

6.卓越人才培养举措与成效

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中科院共建生命科学星辰班,与中国地质大学数理学院共建“数学拔尖班”,与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共建“软件工程联培天河班”,校内共建“英语+法语”试点班、“临床医学跨学科协同育人实验班”,开设“立法理论与实务”“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建有1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试点班。加强“四新”建设制定“721”计划(7大举措21项重点任务),举办“四新”教育教学创新论坛,开展“四新”项目培育。获批国家级新文科项目5项、新工科项目4项。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落实OBE理念,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全省第一、全国第56位。打造一流本科课程。精选6门优质通识教育网课编入“新生入学前教育”学习指南。引进校外优质通识网络课4220门,超星平台建课近2万门;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推动优秀教材建设从教学业绩成果认定、职称评审、高端成果奖励等方面激励教师开展教材研究,近五年公开出版教材168部,其中高水平教材98部,1部获评“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7.创新创业教育举措与成效

搭建“三级孵化”实践平台“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构建院级科研驱动型众创空间、校级综合型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和校外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三级孵化加速体。依托禾苗众创空间等国家、省级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开发和产品验证孵化平台。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本科生开放。构建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业学分纳入第二课堂必修学分,构建创业基础课程全覆盖、专创融合课程全贯穿、创业精英课程个性化的“金字塔”型课程体系。获批省级专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25门、创业实践基地5个。建立“三层递进”师资培养体系。组件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就创业一线干部以及政府、企业、行业导师组成的双创导师库,形成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创业实践三层递进师资培养体系。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支持创建30多个学生社团;实施“国创计划”。近两年获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603项,其中国奖98项,2023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2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赛道特等奖1项。

(三)教学资源与利用

1.资源建设举措与成效

开发建设优质课程建成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2门、省级3门,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省级9门。引进优质通识教育网络课4000余门,超星平台建课近2万门,开通《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等多个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打造智慧教学环境2020年以来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235间教室多媒体设备改造升级,其中35间智慧教室。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56个教学实验室项目。

2.科研反哺教学情况

建立“教师科研项目”和“自主申请项目”双轮驱动的本科生创新项目参与机制,和“尽早开展选拔、尽早学习结课、尽早加入科研团队”的“三早进”机制。本科生每年上千人次参与各类科研课题。近三年22%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认定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项目109项。开设学科前沿类讲座论坛报告会98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