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是河北大学电子系,始建于1970年11月。学院设有五系一中心: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智能医学工程系和实验中心。现有医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2个交叉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医学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自动化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学院以服务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经济发展为办学定位,以5G互联网、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和智慧健康为特色,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以“立德树人”“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OBE)”“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校企业同育人”等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党建引领教学,传承红色电波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红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引导教师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学院党委着力培育“学党史、守党纪、强党性——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党建工作品牌。“军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创新”成果获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获批“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北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河北大学样板支部。
图1 红色电波精神宣讲
二、强化政策先行,引导教学改革
在学校职称评审“直通车”、高端教学成果等教学改革政策下,学院专门制定政策,对涉及教学改革相关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对取得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如教学成果奖、教改论文、教材出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学创新大赛、一流本科课程等。近几年,学院完成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智信医工’交叉融合的新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4项、校级教改项目15项,教学获奖18项,出版教材10余部,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项、省级一流课程4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4个。
三、工程认证引领,培养卓越人才
通过制定院级《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评价实施方案》《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实施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规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加强课程中对学生“非技术因素”与“课程思政”培养的规定(修订)》等系列文件,学院深入实施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促进学院本科教育迈入国际工程教育“第一方阵”。目前学院通信工程、自动化2个专业多轮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其他专业正在稳步推进。在国家“双万计划”指引下,4个专业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序列。同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验收。
四、面向社会服务,开展科普活动
深入落实国家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精神,立足学院电子信息学科优势,积极推进思政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及学生活动资源向科普活动的转化,构建科普育人实践体系。2016年开始,“科创筑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秦皇岛、张家口等地的中小学校。获批“河北省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24年举办十余场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累计惠及超过6000人次。系列活动受到央广网、中青校园、腾讯网、搜狐网、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网站、保定新闻中心等媒体报道。
五、深挖虚仿优势,助力人才培养
为解决电子信息学科专业中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等情况,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面向光伏技术的虚拟实验环境,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形象、生动、临场感强,增进了学习效果。光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于2015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共建共享,构筑了体系化的优质虚拟实验教学资源,涵盖专业基础、光伏材料、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其中“Si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与测量”获批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4年“新能源技术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和案例”,获得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20余项。
六、校内校外互补,强化实习实训
学院深耕高质量工科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实验教学中心立足培养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卓越工科人才,不断探索实验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校内校外实践环节实现优势互通互补。在校内,设有基础实验室19个,专业实验室22个,实习实训基地11个,其中包括与大唐通信合作共建“4G物联网实验室”,与中兴合作共建“现代通信实验室”,与罗克韦尔合作共建“自动化实验室”,与西门子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与飞思卡尔合作共建“嵌入式实验室”,与英利集团、同光晶体合作建设国家级光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狠抓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现有校外基地15个,极大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
七、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包括国家级创客基地—厚德创客空间、西门子杯智能制造创新大赛—华北区比赛承办方、校级电子爱好者协会、校级未来工业协会。基于上述平台,学生积极参加,大赛获奖、项目申报成果丰硕。近三年,国家级大赛获奖62项,省级大赛获奖29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62项,其中省级以上立项24项。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质量管理系统保障,课程建设成果涌现
学院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稳步推进,2个专业多轮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2个专业正在稳步推进。学院4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开设课程实现思政全覆盖,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二、师资队伍学历提升,教学能力保障增强
学院各专业/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全部通过达标评估,并获批2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现有教职员工127人(专任教师95人),具有博士学位73人,具有高级职称43人,硕士生导师49人,博士生导师4人。截至目前我院有2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3名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双聘姚建铨院士为我院学科带头人;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荣获宝钢教育奖1人;获河北省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获二层次1人、三层次1人;获批河北省教学名师3人;获河北省杰出青年2人;获河北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2人;获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获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 获评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人。
三、扎实推进思政育人,“红色工程师”培育工程初见成效
学院聚焦党和国家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注重立足专业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将“军营文化”请进来,把“红色科学精神”送出去,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学院成立以退役学生为核心骨干,广泛吸纳热爱军营文化且综合素质良好的同学成立“戎耀班”,承担学校“消防训练营”建设任务,主办“传承红色电波革命精神,勇膺国家安全青年担当”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荣获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连续五年获评“学生军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结合青春使命教育,开展“科创筑梦”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4省26市服务近万人次,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工作案例获评河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度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五年来,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7项,国家级立项15项;“挑战杯”“互联网+”省级以上奖项22项,AB级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省级及以上获奖496项,获批专项科研经费59余万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学院年终就业率平均97%,每年均有近260余人入职省直、国企、一线城市大中型企业,近3年应征入伍的毕业生11人,选调生和基层就业12人。连续4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扎实推进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今年我院离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同比增长8个、6个百分点,助力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
图10 戎耀班特色活动
图11 “科创筑梦”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图12 学生科研创新竞赛获奖